翻译
广博宏大的古代真人,当推老子(老聃)与关尹喜。
他们超然独立于万物之外,长生久视不过是他们的余事。
葛洪(稚川)或许还稍可亲近,似乎尚存一些与世相接的意愿。
我此前登上罗浮山时,隐约觉得那些仙迹景物仿佛就要相遇。
在朱明洞前徘徊良久,沙溪之水清澈而迅疾流淌。
手中满满握着菖蒲的根茎,却只能叹息一声又重新丢弃。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指苏轼晚年追和陶渊明《杂诗》所作的一组诗,共十一首,此为其一。
2. 博大古真人:称赞古代得道之人为“真人”,语出《庄子》,指通达大道、超脱生死之人。
3.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道家创始人。
4. 关尹喜:相传为函谷关令,迎请老子著《道德经》,后随其隐去,被道教尊为真人。
5. 独立万物表:超越于万物之上,不受外物牵累。
6. 长生乃馀事:长生不死只是修道的附属结果,并非根本追求。
7. 稚川:东晋道士葛洪,字稚川,著有《抱朴子》,主张炼丹修仙。
8. 差可近:较为可以接近,意谓葛洪尚有世俗情怀,不如老聃等人彻底超脱。
9. 接物意:与世人交往、干预世事的心愿。
10. 我顷登罗浮:苏轼曾贬惠州,游罗浮山。罗浮山为道教第七洞天,传说葛洪曾在此炼丹。
11. 物色恐相值:物色,指景物与人物踪迹;相值,相遇。意谓仿佛能遇见仙人遗迹。
12. 朱明洞:罗浮山著名洞府,道教称“朱明曜真之天”,传为葛洪修炼处。
13. 沙水自清驶:溪水清澈且流动迅疾,象征纯净无染的境界。
14. 菖蒲根:菖蒲为道教视为延年益寿之药草,常用于辟邪、养生。
15. 叹息复弃置:虽得灵草,终不忍采或不愿执迷于此,体现超然态度。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咏古人修道之事,抒发自己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诗人仰慕老聃、关尹喜等道家高人超然物外、不为形役的境界,认为“长生”对他们而言不过是副产品。相比之下,葛洪虽也修道,却尚有“接物之意”,即未能完全脱离世俗,这使他显得更可亲近。苏轼回忆自己登罗浮山的经历,面对仙境般的自然景色和象征延年益寿的菖蒲,却最终选择“弃置”,表现出他对求仙问道既向往又清醒的复杂心态。全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后的超然胸襟。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晚年贬谪岭南时期所作,属其“和陶诗”系列之一,风格冲淡自然,深得陶诗神韵。开篇以“博大古真人”起势,推崇老聃、关尹喜这类彻底超脱的道家圣贤,强调其“独立万物表”的精神高度,将“长生”视为次要之事,反映出苏轼对道家本质的理解——重在心灵自由而非肉体永生。接着转写葛洪,用“差可近”三字微妙地点出其虽精通道术,但仍执着于炼丹济世,未能全然忘情于世,因而更具人情味但也略逊一等。
诗人由古及今,联想到自己曾游罗浮山的经历,情景交融。“徘徊朱明洞”一句,既有空间上的滞留,也有心理上的沉吟。清澈奔流的沙水象征纯净之道,而满把菖蒲本是修仙之资,却最终“叹息复弃置”,这一动作极具象征意义:它既是对求仙行为的反思,也是对执念的放下。苏轼并非不信道,而是超越了形式化的修行,达到了“不执于物”的更高境界。
全诗结构严谨,由仰慕古人到对照今人,再转入自身经历,层层递进,情感内敛而意蕴悠长。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意境空灵而又真实可感,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融通三家、归于平淡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此首言道在自然,不在服食导引。‘长生乃馀事’一句,破尽千古迷妄。”
2. 清·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公尝游罗浮,故语语切实。‘叹息复弃置’,见其不执于迹,即此便是真人气象。”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和陶诸作,尤以杂诗数章最得渊明遗意,冲澹之中寓感慨,非徒模拟形似者比。”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四十一:“此诗主旨在‘独立万物表’一句,以下皆从此生出。老聃、关尹为极则,稚川为权衡,己则欲近而未能,故有‘弃置’之叹。”
5.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和陶,非惟音节相似,尤在神情契合。如‘满把菖蒲根,叹息复弃置’,看似闲笔,实含无限进退维谷之悲。”
以上为【和陶杂诗十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