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长夜厌烦,枕头上都觉乏人,左顾右盼,小窗外总不见天明。
耳边传来孤村的狗吠声;残月一下有几人在行动?我双鬓早白而衰老,旅途的情思空空胸中静。
眼前荒园中阡陌纵横,蟋蟀声声叫个不停。
它不断虚声好似纺绩,空鸣叫哪能有功成?
版本二:
困倦中倚枕而卧,厌烦这漫漫长夜,小窗外始终不见天明。
荒僻孤村中传来一声犬吠,残月之下有几人正在赶路。
两鬓早已衰白如霜,漂泊的旅怀空有清愁却无处倾诉。
荒园里有络纬虫在鸣叫,徒然地鸣织着,终究能织成什么呢?
以上为【倦夜】的翻译。
注释
倦枕:即对枕头厌烦,就是失眠。
未明:未见天亮。
残月:这里当指天将明的月亮。
衰鬓:人老而头髮稀少。
旅怀:客居情怀。
清:清苦。
络纬:即蟋蟀,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虚织:庾信《奉和赐曹美人》:“络纬无机织。”孟郊《杂怨三首》:“暗蛩有虚织。”此暗用其意。
1. 倦枕:因疲倦而倚枕难眠。
2. 厌长夜:厌恶漫漫长夜,形容失眠之苦。
3. 小窗终未明:小窗外天色迟迟不亮,暗示诗人彻夜未眠。
4. 孤村:偏僻荒凉的村庄,指诗人贬居之所。
5. 残月:将落未落的月亮,点明时间为黎明前。
6. 几人行:指少数早行之人,反衬环境的寂静与孤独。
7. 衰鬓:衰老的鬓发,苏轼此时已年迈。
8. 旅怀:羁旅情怀,漂泊异乡的心情。
9. 空自清:徒然保持清高之志,却无施展之地。
10. 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其鸣声如织布机声,古人常以其声象征秋夜哀思或徒劳无功。
以上为【倦夜】的注释。
评析
《倦夜》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儋耳(今海南岛儋县)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时苏轼已六十四岁。表达对失意潦倒的生活无限感慨。
据记载,苏轼于绍圣四年丁丑(公元1097年)被贬滴到昌化军(属今海南省),元符元年戊寅移至儋耳谪所。最初寄居在一所官屋中,后朝廷听到这个消息,便派人把他赶出来。于是他只好在儋州城南桄榔林下自己筹建一处住宅,名日桄榔庵。又据苏辙《栾城集》墓志铭云:“昌化非人所居,食饮不具,药石无有。初僦官屋以庇风雨,有司犹谓不可,则买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运甓以助之,为屋三间,人不堪其优,公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时从其父老游,亦无间也。”由此可知作者当时生活的窘境。
这是一首感寓诗。首联是对长夜漫漫的怨恨,盼望天亮而小窗未明。颔联由犬吠想到月下行人。更添孤寂之感。颈联由行人转想到自己的飘零生活,虽无政务之累,却也鬓髮皆白,感慨不已。尾联借络纬虚织比喻自己政治上的绝望。全诗结构紧凑,联想自然,描写生动,含意深刻。
《倦夜》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倦”字起笔,统摄全篇,表现出诗人长期流放、身心俱疲的精神状态。诗中通过描写长夜难眠、孤村残月、衰鬓旅怀等意象,抒发了孤独、凄凉与人生虚幻之感。尾联以“络纬”(即纺织娘)的空鸣作比,暗喻自己虽有才志却无所成就,徒然耗费光阴,深化了全诗的悲慨之情。整首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苍凉的一面。
以上为【倦夜】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首联直写“倦夜”之状,以“厌”字点出内心焦躁与无奈,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转写户外所闻所见,“孤村一犬吠”以动衬静,凸显深夜的孤寂;“残月几人行”则勾勒出一幅清冷旅人图,也暗含诗人自身漂泊的身影。颈联由景入情,直抒胸臆,“衰鬓”与“旅怀”相对,道尽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悲哀。“空自清”三字尤为沉痛,既表明诗人操守未改,又透露出无人理解、抱负成空的苦闷。尾联借“络纬”之鸣作比,以“虚织”喻人生徒劳,寓意深刻,余韵悠长。全诗无激烈之语,却字字含悲,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深沉内敛的情感世界。
以上为【倦夜】的赏析。
辑评
明·袁宏道《东坡诗选》:字字唐人。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虚廓寂寥,具臻妙境。
清·纪昀《纪评苏诗》:结有意致,遂令通体具有归宿,若非此结,则成空调。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写景如在目前,而绝不费力,故佳。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极平淡,而意极沉痛,盖晚岁迁谪后作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引冯舒语:“‘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真景实写,不雕而工。”
3.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虚织竟何成’,以虫声自况,感慨无穷,东坡晚节,每于微物见意。”
4. 《唐宋诗醇》评:“情景交融,音节凄婉,读之令人悄然。盖公久谪海外,心迹双寂,故有是作。”
5. 钱钟书《宋诗选注》:“以‘倦枕’始,以‘虚织’终,通篇皆写不寐之苦与无成之叹,而托兴深微,不露圭角。”
以上为【倦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