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大瓢实五石,种成濩落将安适。
可怜公子持十牛,海上三年竟何得。
先生少负不羁才,从军数到单于台。
天山直欲三箭取,白衣将军何人哉。
夜逢怪石曾饮羽,戏中戟枝何足数。
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
封侯卫、霍知几许,老矣先生困羁旅。
穷途政似不龟手,与世羞为西子颦。
如今惟有谈天口,云梦胸中吞八九。
世间万事寄黄粱,且与先生说乌有。
翻译
魏王的大葫芦能装五石之物,种出来却空大无用,将它安置何处才合适呢?
可怜李公子带着十头牛远赴海外,三年漂泊,最终又得到了什么呢?
先生你年少时便怀抱不羁之才,曾随军出征直到单于的边塞之地。
本想如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般建功立业,那白衣出征的将军究竟是何等人物呢?
夜里遇见怪石,曾误以为是猛兽而射箭入石,连箭羽都没入其中,这种传奇般的壮举岂是寻常比试可比拟?
戏耍中投掷戟枝的小技又算得了什么!我誓要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怎肯像班超晚年那样因思乡而生儿女之叹?
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封侯功业又有几人能及?而今先生却仍困顿于漂泊旅途之中。
酒兴正浓时姑且诉说平生志事,即便处境艰难,也还能像申屠嘉那样击鼓再三,不失气节。
你已抛弃书卷与宝剑,转而去学习统御万人的兵法韬略;那些只知穿绸缎、戴儒冠的读书人,终究是误了自身啊。
困顿之途就像那拥有治手皲裂良方却不能免于劳作的人,世人却偏偏学西施皱眉,徒然模仿而不解其真意。
如今你只剩一张善辩的口才,胸中却藏着如云梦泽般广阔的抱负。
世间万事不过一场黄粱美梦,暂且让我与先生共谈那虚无缥缈的“乌有”之事吧。
以上为【赠李兕彦威秀才】的翻译。
注释
1. **李兕彦威秀才**:李兕,字彦威,北宋人,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秀才”指其尚未中举的士人身份。
2. **魏王大瓢实五石**:典出《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大瓠“实五石”,然“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比喻大而无用之物。
3. **种成濩落将安适**:“濩落”即“瓠落”,同“廓落”,形容空大无当,无所适用。
4. **持十牛**:语出《史记·货殖列传》:“僮手指千,此亦比一都之市,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或指携带大量财富远行,此处或暗喻李兕远游求仕。
5. **从军数到单于台**:单于台,汉代匈奴单于所居之地,代指北方边塞。言李兕曾从军至边疆。
6. **天山直欲三箭取**: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新唐书·薛仁贵传》载其征铁勒,“三矢殪三人”,震慑敌军。此处喻李兕有建功立业之志。
7. **白衣将军**:指未授官职而立战功者,或特指薛仁贵初以白衣从军,后成名将。
8. **夜逢怪石曾饮羽**:化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射虎“中石没镞”之事,“饮羽”谓箭深入至羽皆没入石中。
9. **戏中戟枝何足数**:或指吕布辕门射戟之类技艺,言此类小技不足道。
10. **结袜犹堪一再鼓**:用申屠嘉“结袜”典,《史记·张释之列传》载王生使御史大夫张释之为其结袜,以彰气节。此处谓虽处困厄,犹能守节不屈。
以上为【赠李兕彦威秀才】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赠予友人李兕(字彦威)之作,借古喻今,抒写人生志向与现实困顿之间的矛盾。全诗以豪放之笔写慷慨之情,融合历史典故、军事理想与人生感慨,既赞许友人少年英气、不拘俗套的才情,又对其仕途失意、抱负难伸表示深切同情。诗中多用对比:理想与现实、功名与困顿、豪情与无奈交织并存,展现出苏轼一贯的人生哲思——在逆境中保持精神高蹈,在虚无中寻求意义。结尾以“黄粱”“乌有”收束,看似消极,实则透露出超脱世俗、寄情玄理的豁达胸怀。
以上为【赠李兕彦威秀才】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气势雄浑,用典密集而自然,情感跌宕起伏,堪称七言古风中的佳作。开篇以“魏王大瓢”起兴,巧妙引入对人才“大而无用”的悲叹,奠定全诗沉郁基调。继而通过“持十牛”“三年竟何得”点出友人奔波无果的现实困境,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间铺陈军旅豪情,连用薛仁贵、李广等英雄典故,极写李兕少年壮志、勇武不凡的形象,与其当下困顿形成鲜明对照。
“誓将马革裹尸还”一句,豪气干云,表现出不畏牺牲的军人气概,而“肯学班超苦儿女”则反用班超思归之典,强调不甘退缩的进取精神。然而紧接着“老矣先生困羁旅”,笔锋陡转,从豪迈跌入苍凉,令人唏嘘。
诗末由外在功业转向内心世界,“弃书捐剑”“谈天口”“云梦胸中吞八九”等句,展现一种精神上的超越——即使现实失败,思想与胸怀仍可包藏宇宙。最后以“黄粱”“乌有”作结,既有对世事虚幻的洞察,也有与友人共话玄理、相慰寂寞的情谊,体现了苏轼特有的旷达与深情。
全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由物及人,由志及遇,由外及内,由实入虚,展现了苏轼驾驭长篇古诗的高超能力。语言雄健而不失婉转,情感激越而终归淡然,正是其“刚健含婀娜”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赠李兕彦威秀才】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语多慷慨,托意深远,盖伤己亦兼悯人也。”
2. 清·纪昀评曰:“用事纵横,气势奔放,东坡少年豪气犹存于此诗。”(见《瀛奎律髓汇评》补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选此诗,谓:“起结俱用庄生寓言,中幅淋漓酣畅,自是坡公本色。‘谈天口’‘黄粱梦’,皆寓无穷感慨。”
4.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东坡赠人之作,往往借彼身世,抒己块垒。如此诗之于李彦威,实亦自我写照。”
5.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融军旅豪情与人生哲思于一体,慷慨悲歌之后归于超然,体现苏轼逆境中精神升华之路。”
以上为【赠李兕彦威秀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