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十二月十四日,夜里下起了小雪,第二天一早,我前往南溪饮酒小酌,一直待到晚上。
南溪的雪景真是无价之宝,我骑马赶来观赏,正赶上积雪尚未消融。
独自拨开榛树丛,寻找往日的足迹;我是最早冒着晨寒走过朱桥的人。
谁会怜惜我屋破难眠、无处安身?只觉得村庄因饥寒而一片沉寂,无人喧哗。
唯有傍晚的乌鸦似乎懂得我的心情,受惊后纷纷飞起,千片黑羽落在寒冷的枝条上。
以上为【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的翻译。
注释
1. 十二月十四日:指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时值寒冬。
2. 微雪:小雪,雪花轻微。
3. 南溪:地名,具体所指不详,或为黄州附近溪流,苏轼贬居黄州时常游之地。
4. 走马来看:骑马前来观赏。
5. 及未消:趁着雪还未融化之时。
6. 披榛:拨开杂乱的榛树丛。榛,落叶灌木,枝条交错。
7. 履迹:脚印,此处指旧日游踪。
8. 犯晓:冒着清晨的寒气,拂晓时分出行。
9. 朱桥:红色的桥,或为南溪上的一座桥,亦可能为美称。
10. 暮鸦:傍晚的乌鸦,常象征荒凉、孤寂。
以上为【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具体时间虽未详载,但从“屋破眠无处”“村饥语不嚣”等句可见其生活困顿、心境孤寂。全诗以冬日雪景为背景,通过“走马看雪”“犯晓过桥”等细节展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寻,又借“屋破”“村饥”折射现实的艰难。末联以暮鸦惊飞收束,寓情于景,既写荒寒之境,又暗喻自身如孤鸦般漂泊无依。情感深沉含蓄,语言质朴而意境苍凉,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诗意观察与精神寄托的文人风骨。
以上为【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时间为序,记述一次雪后访景的经历,实则寄寓深远。首联“南溪得雪真无价”,直抒胸臆,将雪景视为“无价”,凸显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走马来看及未消”写出急切之情,也见其兴致盎然。颔联“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细节生动,“独自”点出孤身,“披榛”显行路之艰,“犯晓”见其勤勉与清高。颈联笔锋一转,由景入情:“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从个人困顿写到民生凋敝,语极沉痛。尾联“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以景结情,暮鸦惊飞,寒条萧瑟,画面凄清,却赋予乌鸦以“知客意”的灵性,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人理解的悲凉。全诗情景交融,由喜入悲,由外景转入内心,结构紧凑,意境深远,是苏轼贬谪诗中兼具写景与抒怀的佳作。
以上为【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语淡而味永,触景生悲,不言愁而愁自见”。
2. 清·纪昀评曰:“前四句写兴会,后四句写感慨,转折处甚峭,而神韵不减。”(《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屋破眠无处’,实写困顿,非泛语。‘暮鸦知客意’,奇想,然亦悲极之辞。”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其贬谪后之作,往往于写景中寓身世之感,寒鸦冻雀,皆成寄托。”可为此诗旁证。
以上为【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