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先帝亲自选拔了十五位贤才,天下之人争相观看他们如大鹏展翅般奋飞。像您这样的才华与事业本当被重用,而我却年老体衰,不值一提。十年间仕途沉浮、命运变迁,曾经共事的故人中还有几人尚在人间?将来若有机会到京口寻访旧日遗迹,想必那荒草丛中的坟冢上,依然会留下悲痛的泪痕。
以上为【同年王中甫輓词】的翻译。
注释
1.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考中者互称“同年”。王中甫与苏轼同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故称同年。
2. 先帝:指宋仁宗。嘉祐二年主持科举考试并亲自阅卷定等第的是仁宗皇帝。
3. 十五人:据《宋史》记载,嘉祐二年进士科共取录三百八十八人,其中最为杰出者有十余人,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王中甫等人,所谓“十五人”或为约数,形容英才荟萃。
4. 击鹏鹍(kūn):比喻志向高远,奋发有为。鹏、鹍皆为传说中的巨鸟,象征宏图大志。
5. 如君事业真堪用:称赞王中甫才能出众,本当为国所用。
6. 顾我衰迟不足论:自谦之语,谓自己年老迟暮,已无作为。
7. 出处升沉:指出仕与退隐、官位的升降。出处,出仕与隐居。
8. 死生契阔:语出《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意为聚散离合,生死相隔。此处指故人多已亡故。
9. 京口:今江苏镇江,王中甫曾任润州(治所在京口)知州,卒于任上,故葬地或在附近。
10. 宿草:隔年的草,多用于墓地,代指坟墓。《礼记·檀弓上》:“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后以“宿草”表示故人已逝已久。
以上为【同年王中甫輓词】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同年进士王中甫所作的挽词,表达了对亡友深切的哀悼和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诗中既有对先帝选拔人才盛况的追忆,也有对友人才能的推崇,同时流露出自身年迈失意的无奈。后半部分由个人情感扩展至时代变迁、生死离别的普遍悲哀,情感深沉,语言凝练,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中常见的苍凉与哲思。
以上为【同年王中甫輓词】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回顾仁宗朝科举盛况,以“击鹏鹍”形容当年英才奋起之气象,气势恢宏;颔联转而评价王中甫之才,推崇备至,反衬自身“衰迟”,暗含时不我与之叹。颈联由个体延伸至群体,十年之间宦海浮沉,故人零落,生死茫茫,令人唏嘘。尾联设想未来寻访旧迹的情景,以“宿草犹应有泪痕”作结,将哀思寄托于景物,余韵悠长。全诗融历史记忆、个人感慨、生死哲思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情意深厚,是苏轼晚年悼亡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同年王中甫輓词】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三十二:“此诗沉郁顿挫,情见乎辞。‘宿草犹应有泪痕’一句,哀感顽艳,足动千古。”
2.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通首俱从大局写来,不独哀一人之逝,兼慨一时之盛衰,故觉分外悲凉。”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先帝亲收十五人’,追述嘉祐得士之盛;‘死生契阔几人存’,感伤朋辈凋零之速。前后映带,感慨无穷。”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集中此类挽词不多,此篇尤见交谊之厚。末句设想未来,尤觉凄恻动人。”
以上为【同年王中甫輓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