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梦中醒来听见窗外雨声淅沥,心中欣喜,知道我的菜苗正借雨水茁壮生长。天刚亮时,踏上湿润的江边小路,只见两岸轻舟飞桨而过。老天爷真是慷慨富足,仿佛乳汁般的雨水倾泻在肥沃的黄土之上。经霜的菜根得到滋润,迅速萌发新芽,嫩叶随风轻轻摇曳。虽还不到可以满筐采收的时候,我却已开始想象它们端上餐桌的情景。生活艰难,生计逼仄,但这样一味鲜美的蔬菜,倒也敢独自享用一番。摘一点嫩菜去供养山中的僧人,寄托一份清净安然的真心赏味。芥蓝吃起来像菌菇一般脆嫩,咀嚼时在齿颊间发出清脆声响;白菜则如羔羊猪肉般肥美,像是从土中伸出的兽掌般丰腴可喜。谁能掌握这烹调的火候呢?还是自己用小灶慢慢料理最妥当。
以上为【雨后行菜圃】的翻译。
注释
1. 菜甲:初生的菜苗,因嫩叶如甲片而称“甲”。
2. 平明:天刚亮时。
3. 并岸:江边两岸。飞两桨:指轻舟疾行,双桨翻飞。
4. 天公:指上天、大自然。
5. 乳膏:比喻雨水如乳汁般滋养土地,形容其丰沛润泽。
6. 黄壤:肥沃的黄色土壤。
7. 霜根:经历霜寒的植物根部,此处泛指菜根。
8. 未任筐筥载:还不能用筐筥(竹制容器)成批采摘,言菜尚幼嫩。
9. 杯盘想:想到将来可制成菜肴,摆上餐桌。
10. 芥蓝如菌蕈:将芥蓝比作蘑菇,突出其鲜脆口感。
11. 白菘:即大白菜。类羔豚:味道如同羔羊或小猪般肥美。
12. 冒土出蹯掌:形容白菜破土而出,形似兽掌,比喻其肥硕可爱。
13. 视火候:掌握烹饪的时机与技巧。
14. 小灶当自养:意谓应亲自操持小灶,细细烹调,享受其中乐趣。
以上为【雨后行菜圃】的注释。
评析
《雨后行菜圃》是苏轼晚年贬谪期间所作的一首田园诗,通过描写雨后菜圃生机盎然之景,抒发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清新,意象生动,将寻常菜蔬赋予珍馐之美,体现了苏轼“以俗为雅”的艺术风格。诗中既有对自然恩泽的赞叹,也有对民生艰难的体察,更有对清修生活的向往。在困顿中寻得心灵安顿,正是苏轼旷达人格的体现。此诗看似写菜,实则写心,展现了诗人于逆境中自足自适、化苦为乐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雨后行菜圃】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雨后行菜圃”为题,记述诗人清晨冒雨巡视菜园的情景,情感真挚,意境清新。开篇由“梦回闻雨声”起笔,巧妙地将听觉与心理活动结合,一个“喜”字点出诗人对农事的关注与期待。继而写实景:“江路湿”、“飞两桨”,动静相宜,勾勒出一幅江南清晨水乡图景。第三联以“天公真富有”总领,将自然拟人化,表达对天地无私赐予的感激。随后细致描摹菜苗生长之态,“霜根蕃滋”、“风叶俯仰”,充满生命律动。诗人由物及食,从“未任筐筥”到“已作杯盘想”,过渡自然,体现其生活情趣。中间两联尤为精彩,以“芥蓝如菌蕈”、“白菘类羔豚”等奇喻,化平凡为珍美,显露出苏轼善于发现日常之美的慧眼与妙笔。结尾回归生活实践,“小灶当自养”一句,既是对饮食之道的体悟,也暗含修身养性之意。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物及理,寓哲思于家常,堪称宋代田园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雨后行菜圃】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写菜圃如画,语近而旨远,非徒咏物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一引冯舒语:“‘乳膏泻黄壤’五字,写雨后土润,生意盎然,化工之妙,尽于此矣。”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东坡于贬所作诗,多寓旷达之意。此篇写菜圃琐事,而气象雍容,盖胸中自有丘壑。”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以口腹之欲托之高情,以畦蔬之微见其怀抱,东坡之妙正在此。”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能把粗浅的题材写出深厚意味,《雨后行菜圃》即是例证。他把种菜吃饭这种日常行为提升到审美和哲理的高度。”
以上为【雨后行菜圃】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