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最近从章子那里听他说起,商人苦苦盼望你前去。
游说之士虽有灵验却愧对正直之道,隐逸的老人早已逝去,世俗之人也厌弃平庸之才。
言语不通,仅能勉强互通姓名;风俗粗陋,无法分辨颈项与面颊。
我写的《应制科策论》本不堪入目,落得如此境地又何足为奇?上书请求免职又有何用呢?
以上为【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2. 得告不赴商州:指苏辙获准休假,未赴商州任职。商州,今陕西商洛一带,宋代属偏远之地。
3. 章子:或指章楶,北宋官员,与苏氏兄弟有交往。
4. 渠说:他说,渠为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
5. 苦道商人望汝来:商人苦苦盼望你前来治理。此处“商人”或为“商山之人”的简称,亦可能双关,讽刺当地民风重利。
6. 说客有灵惭直道:游说之士若凭巧言得势,则令人愧对正直之道。
7. 逋翁久没:指避世隐居的老者已逝,或暗指唐诗人秦系(号“东溪逋翁”),曾隐居商州。
8. 厌凡才:世俗之人已厌弃平凡之才,反讽真正有才者不得用。
9. 夷音仅可通名姓:当地语言如夷狄之音,仅能勉强互通姓名。
10. 瘿俗无由辨颈腮:风俗愚昧,如同颈生大瘤(瘿)而不觉丑,无法分辨颈与腮,喻民智未开。
以上为【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病中,得知弟弟苏辙(子由)因故未能赴任商州而作。全诗借商州之地偏远、风俗鄙陋、语言难通等现实困境,抒发了对仕途困顿、人才遭弃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和弟弟命运的无奈与悲凉。诗人以“逋翁久没”暗指前辈贤者的消逝,感叹直道难行、才士见弃,表现出对现实政治环境的失望。末二句自嘲《答策》之文不值一提,竟致贬谪,更显愤懑与苍凉。整体情感沉郁,语言含蓄而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理性反思的精神特质。
以上为【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病中闻”起笔,带出一种衰颓与隔膜的氛围,情感基调低沉。首联通过“章子”转述“商人望汝来”,表面是地方百姓期待苏辙赴任,实则暗含讽刺——如此荒僻之地,何来殷切期盼?颔联“说客有灵惭直道,逋翁久没厌凡才”是全诗思想核心,对比巧言逢迎者得势与正直隐士凋零,表达对仕途黑白颠倒的愤慨。“逋翁”之典既切合商州地理,又深化历史沧桑感。颈联写地域文化之落后,“夷音”“瘿俗”形象刻画出边地闭塞愚昧,进一步衬托贤才难施其志。尾联以自嘲作结,“《答策》不堪”实为反语,苏轼曾以策论闻名,今却被贬,所谓“求免亦何哉”,既是无奈,也是控诉。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稳,情感层层递进,由闻讯而生感,由地理而及人心,由他人而返自身,展现苏轼在困顿中仍保持清醒批判的文人风骨。
以上为【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虽平淡,意极沉痛,盖病中所作,情真而辞切。”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逋翁久没’一句,寄托遥深,非徒写商州风土也。”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说客有灵惭直道’,此语可为千古仕宦写照。”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此诗,外似旷达,内实悲愤,‘上书求免亦何哉’,读之使人酸鼻。”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常以诙谐语出沉痛事,此诗‘答策不堪’云云,正是以自贬为讥刺。”
以上为【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