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元祐初,圭璋满清班。
维时南隆老,奉使独未还。
迂叟向我言,青齐岁方艰。
斯人乃德星,遣出虚危间。
召用既晚矣,天命良复悭。
一朝失老骥,寂寞空帝闲。
至今清夜梦,枕衾有馀潸。
谁念此幽桂,坐蒙榛与菅。
故人在颍尾,投诗清泠湾。
翻译
我怀念元祐初年,朝中贤才济济,如美玉般布列于朝廷。
那时南隆老(指鲜于侁)奉命出使,唯独他未能归来。
司马光曾对我说:青州、齐州一带正逢灾荒艰难之年。
此人乃是象征祥瑞的德星,被派往危难之地安抚百姓。
等到朝廷想重新起用他时,却已为时太晚,天命实在吝啬无情。
一旦失去了这匹年迈却仍堪重任的良马,宫中顿时显得空寂冷清。
直到今夜梦中,仍见他的身影,醒来枕衾之间犹有泪痕未干。
欣闻你们几位后辈,自幼便立志效法闵子骞、颜回那样的贤人。
你们高妙的议论直逼银河,清雅的诗篇如玉佩相鸣。
遥想你们那里大雪已连下三日,如白玉般厚厚地覆盖了嵩山。
可谁还记得那幽谷中的桂树,如今却被荆棘杂草所掩埋?
而你身在颍水之滨,将诗作投入清泠的河湾寄赠于我。
以上为【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的翻译。
注释
1. 二鲜于君:指鲜于侁(shēn)的两个儿子。鲜于侁,字子骏,阆州人,北宋名臣,苏轼好友,曾任京东转运使,卒于元祐年间。
2. 元祐初:宋哲宗元祐年间初期(1086年前后),此时高太后听政,旧党得势,苏轼等人被召回朝廷。
3. 圭璋满清班:比喻朝廷中贤才济济。圭璋为古代贵族礼器,象征品德高尚;清班指清要之职的官员行列。
4. 南隆老:即鲜于侁,因其籍贯阆州古属南隆郡,故称“南隆老”。
5. 奉使独未还:指鲜于侁曾奉命出使京东,后卒于任上,未能返京。
6. 迂叟:司马光自号迂叟,此处指司马光。
7. 青齐岁方艰:青州、齐州(今山东一带)当时正遭灾荒。
8. 德星遣出虚危间:德星,古人认为贤人降世或出现则有德星显现;虚危,二十八宿中的北方星宿,古人以为主齐地,此处代指山东。意谓鲜于侁乃贤人,被派往灾地。
9. 天命良复悭:天命实在太吝啬,指鲜于侁早逝,未能久享荣禄。
10. 清诗鸣佩环:形容诗文清雅动听,如玉佩相击之声。
以上为【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对友人鲜于侁及其后人寄赠诗文的答谢之作,情感深沉,既有对故友的深切怀念,也表达了对后辈才俊的欣慰与期许。全诗以“怀旧”为主线,贯穿对鲜于侁德行与命运的追思,又自然转入对其子孙才学的称赏,结构缜密,情理交融。诗中运用大量典故与意象,如“圭璋”“德星”“虚危”“闵颜”等,既显学养深厚,又增强抒情力度。语言庄重而不失灵动,意境由朝廷至山野,由现实及梦境,层次丰富,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沉郁顿挫而又不失风骨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酬答之作,却远超一般应酬之辞,展现出苏轼深厚的友情与历史情怀。开篇追忆元祐初年的政治清明与人才鼎盛,以“圭璋满清班”营造出理想时代的氛围,随即引出鲜于侁“奉使未还”的悲剧命运,形成强烈对比。通过“迂叟向我言”引入司马光的评价,增强了叙述的权威性与情感厚度。将鲜于侁比作“德星”,不仅颂其德行,更赋予其天命色彩,凸显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召用既晚矣,天命良复悭”两句,饱含惋惜与愤懑,是对时代错位与生命无常的深刻慨叹。而“老骥”“帝闲”之喻,化用曹操“老骥伏枥”之意,突出其忠勤与朝廷的失落感。梦境描写尤为动人,“枕衾有馀潸”以细节写深情,令人动容。
后半转入对鲜于氏后人的赞许,“结发师闵颜”表明其家风纯正,“高论逼河汉”“清诗鸣佩环”极言其才学风度。结尾以“幽桂蒙菅”自比处境困顿,反衬对故人之后的珍视,而“投诗清泠湾”一句,画面清幽,余韵悠长。
全诗情感层层递进,从追念先贤到欣慰后继,再到自我感慨,结构完整,语言典雅,用典贴切,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老而愈醇”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悼故友而及后昆,情真语挚,不假雕饰,而气格自高。”
2. 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前幅追叙子骏之贤与不幸,后幅喜其有子能文,章法井然,感慨深至。”
3.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德星’‘虚危’之语,非博通天文者不能道,而寓意深远,足见公之敬重子骏。”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此诗作于元祐六年以后,时公在朝,追念元祐诸贤,尤以子骏为重,盖其人品端方,实公所敬服者。”
5. 清代张道《苏亭诗话》:“‘至今清夜梦,枕衾有馀潸’,语极沉痛,非深交不能至此。”
以上为【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为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