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少年时喜好远游,心志豪放,胸怀广阔,欲穷尽天下八方极远之地。
将九夷之地视作自家的藩篱,四海环绕如同庭院一般。
卢生与若士那样的神仙传说,又何必去期待那虚无缥缈的长生?
稍稍令人欣慰的是这海南之州,自古以来没有战乱纷争。
遥望黎母山奇峰耸立,其雄伟壮丽不亚于中土的嵩山与邙山。
飞流直下的瀑布高达万仞,白鹤翩跹起舞,姿态低昂相映。
江河分流尚未入海,丰沛的雨露滋润着这片土地。
只要芋头足以果腹,即使没有肉食,又有何妨?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拟古九首:苏轼晚年贬居海南儋州时,追和陶渊明《拟古九首》所作的一组诗,共九首,此为其一。
2. 少年好远游:化用《楚辞·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之意,表达青年时期志在四方的情怀。
3. 荡志隘八荒:心志奔放,视八方荒远之地皆在胸襟之内。荡志,放纵心志;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的极远之地。
4. 九夷为藩篱:将边远的九夷之地当作自家的屏障。九夷,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泛指边疆异域。
5. 四海环我堂:四面海域环绕如同屋舍庭院,形容胸怀开阔,以天地为家。
6. 卢生与若士:卢生,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若士,传说中的仙人,《列子·汤问》载其居于北海仙山。二人皆象征虚幻的神仙之梦。
7. 海南州:指海南岛,宋代属广南西路,为贬官之所,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被贬至儋州。
8. 黎母:即黎母山,海南岛中部山脉,为当地黎族崇拜的圣山,亦称五指山。
9. 嵩与邙:嵩山(中岳,在河南登封),邙山(洛阳北),均为中原名山,象征文化正统之地。
10. 芋魁:大芋头,古代南方主食之一。“魁”指根茎肥大者。奚伤:何妨,有什么伤害呢。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海南期间所作《和陶拟古九首》之一,借和陶渊明诗意,抒写自己在天涯绝域中的心境。全诗以“远游”开篇,展现早年豪情,继而转入现实处境,在荒远之地寻得心灵安顿。诗人将海南从边陲蛮荒之地升华为可居可乐之境,体现其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诗中既有对自然山水的礼赞,也有对简朴生活的满足,更透露出远离政治斗争、回归本真的精神追求。通过对比中原名山与海南黎母山,打破地理中心主义,赋予边地以崇高意义,是苏轼贬谪文学中的代表之作。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上由远及近,由理想转向现实,情感层层递进。前四句以雄浑笔调勾勒少年豪情,表现出苏轼早年积极入世、志在天下的精神风貌。“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极具空间张力,将自我置于宇宙中心,彰显其宏阔胸襟。接着笔锋一转,否定求仙问道的虚妄——“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表明诗人已从外在功业与长生幻想中超脱出来。
中间六句聚焦海南风物,写景生动。“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一句看似平淡,实则深沉,既道出对和平生活的珍视,也暗含对中原战乱频仍的隐忧。黎母山之高峻、飞泉之磅礴、舞鹤之灵动,构成一幅壮美而清幽的南国画卷。尤其“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一联,动静结合,声色并茂,极具画面感。
结尾两句归于生活本真:“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既写地理水文,亦寓民生滋养;“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则直承陶渊明田园诗风,表达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全诗融合儒者的担当、道家的超然与禅宗的自在,展现了苏轼在人生绝境中依然保持的精神高度。
语言风格上,此诗质朴中见雄健,清淡中有深意,继承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特点,而又不失东坡特有的豪气与洒脱。通过地理空间的重构与价值重估,诗人完成了对贬所的精神超越,实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哲学升华。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东坡在海外,和陶诗极多,皆得其冲淡之致,而此首尤佳,盖以己意融陶韵,不独形似也。”
2. 明·钟惺、谭元春《古诗归》卷十二:“‘九夷为藩篱’二语,眼界何等开阔!末云‘无肉亦奚伤’,非真有得于道者不能道此。”
3.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前四句豪气逼人,中四句写景如画,后四句归于恬淡,通体浑成,真能化陶于无形。”
4.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未收此诗,但在《说诗晬语》中言:“苏子瞻和陶,非徒拟其格调,实取其安命守分之旨,尤以海外诸作为最诚挚。”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东坡和陶,寄慨遥深,尤以海南之作最为沉郁苍凉,而外示旷达,实含至痛。”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