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漫步来到禅床之畔,清凉之气侵袭着蒲团。
檐前落花如雨纷纷飘洒,竹林下煮茶的轻烟孤寂袅袅。
趁此闲暇携带着画卷前行,静心对坐于香炉之前修习宁静。
来到此处竟不知不觉度过一整天,尘世浮生之中难得如此一事皆无。
以上为【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一】的翻译。
注释
1. 李范庵:人名,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
2. 天竺寺:位于杭州西湖西部天竺山,有上、中、下三天竺寺,为著名佛教寺院,苏轼曾多次游历。
3. 禅榻:僧人打坐或休息用的床榻,亦指寺院中的静修之所。
4. 团蒲:圆形蒲草编制的坐垫,常用于禅修时坐卧。
5. 花雨:落花如雨,既写实景,又暗含佛典中“天女散花”之意,象征清净境界。
6. 茶烟:烹茶时升起的水汽与轻烟,体现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7. 乘闲:趁着空闲之时。
8. 画卷:携带画具,暗示诗人有艺术创作之兴。
9. 习静:修习静定,指修养心性、静坐冥想,常见于禅修或道家修养。
10. 香垆:即香炉,焚香所用,常置于佛前或静室,助人凝神。
以上为【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宋代所作,题为《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一》,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赴天竺寺避雨休憩的情景。全诗以清幽静谧的意境展现禅意生活之美,通过“凉气”“花雨”“茶烟”“香垆”等意象,勾勒出远离尘嚣、超然物外的心境。语言简淡自然,却蕴含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思想后对“闲适”与“清净”的追求。末句“到此忽终日,浮生一事无”尤为点睛,将短暂的山寺之游升华为对人生虚幻与当下安宁的哲思,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以上为【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一】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四联层层递进,由行迹写起,渐入心境。首联“步来禅榻畔,凉气逼团蒲”,以触觉“凉气”开篇,营造出山寺清冷幽静的氛围,奠定全诗基调。颔联“花雨檐前乱,茶烟竹下孤”对仗工整,视觉与嗅觉交融,“乱”写落花之纷繁,“孤”状茶烟之寂寥,动静相宜,画面感极强,且“孤”字暗含诗人内心之超脱。颈联转入人事活动:“乘闲携画卷,习静对香垆”,既见文人雅趣,又显修行之志,透露出苏轼在仕途困顿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倾向。尾联“到此忽终日,浮生一事无”戛然而止,却余韵悠长。“忽”字写出时光飞逝之感,“一事无”并非消极虚无,而是放下俗务、回归本真的澄明之境,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异曲同工。整体风格冲淡平和,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简远、内省的特点。
以上为【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一】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清绝如山泉漱石,不染尘氛。‘茶烟竹下孤’五字,足当一幅高士图。”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冯舒语:“‘花雨’‘茶烟’,对得玲珑;‘乘闲’‘习静’,意得其中。结语超然物外,非强为之者所能到。”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评此诗云:“公在杭日多游禅刹,此作尤得禅理之妙。‘浮生一事无’非真懒散,乃大忙中得一歇处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东坡七律,豪宕者易见,如此类幽隽之作,反不易觏。‘到此忽终日’,有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之意。”
以上为【雨中邀李范庵过天竺寺作其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