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未识君,人以君为笑。
垂头老鹳雀,烟雨霾七窍。
敝衣来过我,危坐若持钓。
褚裒半面新,鬷蔑一语妙。
徐徐涉其澜,极望不可徼。
却观元妩媚,士固难轻料。
其生世莫识,已死谁复吊。
作诗遗故人,庶解俗子谯。
翻译
我起初还不认识你,别人常拿你当作笑谈。
你像一只低垂着头的老鹳鸟,在烟雨中七窍都被遮蔽蒙蔽。
穿着破旧的衣服前来拜访我,端坐的样子如同专心垂钓之人。
你虽貌不惊人却如褚裒被人识得半面即受敬重,言谈间一句便如鬷蔑般精妙绝伦。
渐渐深入你的思想境界,才知其深广浩瀚,极目远望也难窥全貌。
回头再看,原来你风姿俊逸、气质温润,士人确实不能轻易估量。
你读书时目光如月,连最细微的缝隙都能照彻无遗。
我年老容易遗忘,结识你之后,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光。
你学问纵横贯通各种技艺,广博而又能把握要点。
只可惜你不善为文辞,以致终身默默无闻,光彩未能显露。
生前世人不了解你,死后又有谁来哀悼你呢?
我写这首诗赠予故人,或许能稍稍化解世俗之人的讥讽与轻视。
以上为【吊李臺卿,并叙】的翻译。
注释
1. 李臺卿:苏轼友人,事迹不详,据诗中所述,应是一位学识渊博但不善表达、未获时名的隐逸之士。
2. “人以君为笑”:当时人们因李臺卿形貌或行为异于常人而嘲笑他。
3. “垂头老鹳雀”:比喻李臺卿外形憔悴、沉默寡言,如孤鸟独立。鹳雀,水鸟,常喻清高孤独之人。
4. “烟雨霾七窍”:形容其处境昏暗不明,心智虽明却被外界环境所遮蔽。七窍,指眼耳鼻口等感官,亦象征心灵通达之处。
5. “敝衣来过我,危坐若持钓”:写其衣着破旧而来访,端坐严肃如同垂钓者,喻其沉静专注。
6. “褚裒半面新”:典出《晋书·褚裒传》,褚裒为人清高,庾亮曾引见宾客称“有叔皮之风”,仅见半面即受敬重。此处赞李臺卿虽不起眼,却一见即令人刮目相看。
7. “鬷蔑一语妙”:鬷蔑,春秋鲁国大夫,以言语精辟著称,《左传》载其“一言而中”。比喻李臺卿言谈简洁而深刻。
8. “徐徐涉其澜”:逐渐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澜,波澜,喻学问之深广。
9. “元妩媚”:“元”通“原”,本来之意;“妩媚”本形容女子姿态美好,此处借指人物风度优雅动人,出自苏轼评陶渊明语“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所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初若无奇,终不可企及”,后发展为“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此“元妩媚”即指本质之美。
10. “至老幽不耀”:直到年老仍默默无闻,才华未能彰显。“幽”谓隐晦,“耀”谓显达。
以上为【吊李臺卿,并叙】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悼念友人李臺卿所作,兼有序言性质的“并叙”,情感真挚,意蕴深远。诗人通过回忆与李臺卿的交往,描绘其外貌平凡而内秀非凡的形象,突出其学识渊博、见识卓绝却因不擅文辞而不为世知的悲剧命运。全诗以对比手法贯穿:外表与内在、世俗偏见与真实价值、生前寂寞与死后追思,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深切惋惜和对知己之情的珍重。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结构由浅入深,从误解到敬服,层层推进,体现出苏轼一贯的人文关怀与哲理思考。
以上为【吊李臺卿,并叙】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悼亡兼怀才不遇主题的作品,展现了苏轼对人格价值的深刻认知。开篇以旁观者的嘲笑切入,塑造了一个外表落魄、遭人轻视的人物形象,形成强烈反差。随着叙述深入,诗人逐步揭示李臺卿内在的卓越——学识广博、思维敏锐、谈吐精妙,尤其“看书眼如月,罅隙靡不照”一句,极具画面感地刻画出其洞察力之强。这种由表及里的描写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性,也深化了主题:真正的才德往往藏于拙朴之中。
诗中多用典故,却不显堆砌,反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褚裒半面”“鬷蔑一语”,皆以历史人物映衬李臺卿的内在光辉。结尾处点明写作动机:“作诗遗故人,庶解俗子谯”,不仅是对亡友的纪念,更是一种文化担当——为那些被时代忽略的灵魂正名。整首诗语言平实而情意厚重,体现了苏轼“平淡中见深致”的艺术风格,也反映出他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注。
以上为【吊李臺卿,并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质而不俚,婉而有致,写人写情皆入骨三分,非深知者不能道。”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卷二十:“起手数语极冷峻,似不屑道此人者,然愈抑愈扬,后幅精神焕发,乃知前文皆蓄势也。”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看书眼如月’二句,状学者专精之态,可谓工矣。‘得君如再少’,情真语挚,非泛然酬应之作。”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于朋友中最重气类,故于不遇之士恒致意焉。此诗写李臺卿,实自写其怀抱,所谓‘幽不耀’者,岂独为台卿惜哉!”
5.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提及:“苏集中此类哀挽诗,往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如《吊李臺卿》,表面悲其才不遇,实亦寓己身沦落之感。”
以上为【吊李臺卿,并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