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华山太华峰西南方向的某一座山峰,落花随水流去,层层叠叠,连绵不绝。隐居山中的高士只顾采撷黄精而去,未曾留意到春天的山中,鹿正在静养新生的鹿茸。
以上为【书艾宣画四首竹鹤】的翻译。
注释
1. 艾宣:宋代画家,擅长花鸟、竹石、仙鹤等题材,生平记载较少。
2. 书:题写,此处指在画上题诗。
3. 四首竹鹤:指一组四幅以竹与鹤为主题的画作。
4. 太华:即西岳华山,主峰称太华峰,以险峻著称。
5. 西南第几峰:泛指华山西南方向的某座山峰,非确指,营造悠远意境。
6. 落花流水自重重:落花随水漂流,层层不绝,形容春景幽深、自然循环不息。
7. 幽人:隐居之人,常指高洁避世之士。
8. 黄精: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被视为延年益寿的“仙药”,常为隐士采食。
9. 鹿养茸:指春季雄鹿新生鹿角(鹿茸),此时鹿多静居林间休养,古人认为此为养生之道的象征。
10. 春山:春天的山野,充满生机与活力。
以上为【书艾宣画四首竹鹤】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题为《书艾宣画四首竹鹤》,是苏轼为画家艾宣所绘《四首竹鹤图》题写的组诗之一。此诗虽短,却意境深远,借画中景致抒写隐逸之趣与自然之妙。诗人通过描绘山中幽静景象,表现了超脱尘俗、向往自然的情怀。诗中“落花流水”暗示时光流转,“幽人采黄精”象征隐者生活清寂自足,“不见春山鹿养茸”则以旁观者视角点出自然生机悄然进行,人虽隐逸,却未必全然融入天地大化之中。整体语言简淡,含蓄隽永,体现了苏轼题画诗“以意胜形”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书艾宣画四首竹鹤】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典型的题画诗,画面感极强。首句“太华西南第几峰”以宏阔地理背景开篇,既点明山水之境,又以“第几峰”制造朦胧距离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云雾缭绕的深山之中。次句“落花流水自重重”转而描写细微动态,落花逐水,层层叠叠,既是实景摹写,也暗含时光流逝、万物自然运化的哲思。
后两句由景入人:“幽人只采黄精去”写出隐者生活的简朴与专注,黄精作为道家养生之物,暗示其追求长生或超脱尘世的理想;然而“不见春山鹿养茸”陡然一转,指出此人虽隐居山林,却未能完全体察自然深处的生命律动——鹿在静养新茸,正是天地生机勃发的象征。这一“不见”,既可能是实写其行踪匆匆,也可能暗含讽喻:隐者虽避世,却未必真正与自然合一。
全诗语言冲淡,意蕴丰富,短短二十字中包涵空间、时间、人物、动物与自然节律,展现了苏轼“于无色处见繁华”的艺术功力。其妙处不在描摹画中细节,而在借画生情、托物寓理,体现宋人题画诗重“意趣”而非“形似”的审美取向。
以上为【书艾宣画四首竹鹤】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引清人查慎行评:“题画诗贵有余味,此诗‘不见’二字最得含蓄之致。”
2.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语极平淡,而意味深长。‘鹿养茸’三字,写尽春山静谧生意,非俗笔可及。”
3. 《历代题画诗类编》:“以‘幽人’与‘鹿’对举,一主动一静观,反衬出隐者虽离尘,犹未忘营求,而自然之生息自在,更显天道无为之美。”
4. 《苏轼文学思想研究》(王水照著):“此诗体现东坡‘诗画本一律’的主张,不拘于形似,而重在传达画外之意,尤以末句宕出一笔,引人遐思。”
以上为【书艾宣画四首竹鹤】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