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轻扬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翻译
今年百花盛开的时节,整天吹着东风,深院高墙里面,散發着轻轻的茶烟。衹有绿苔和芳草,柳絮和榆钱。听说城西,长廊连着古寺,甲第带着名园。那里有「醉贵妃」和「御黄袍」这两种珍稀牡丹,使我留恋。
清明已经过了,残花无处可归,对此不禁泪洒怀前。渐近深秋了,为何这枝牡丹,依然这般红艳?还是设宴会客,暂且追随那稍纵即逝的时光吧,这难逢的牡丹秋日花开,肃杀的秋风可不会怜惜。还不如留住这美妙姿色,开在明年春天。
版本二:
今年花开时节,我身处深院之中,整日东风轻拂,茶烟袅袅飘散。只见绿苔遍地,芳草萋萋,柳絮纷飞,榆钱满地。听闻城西一带,有长廊环绕的古寺,也有豪门贵族的名园胜景。那里有如贵妃醉酒般娇艳的牡丹,有似天香沾袖的芬芳花朵,令人流连忘返。
清明已过,春花凋尽,再也找不到残红点点,面对此景,不禁泪洒杯前。秋意渐浓,傍晚时分,却见一枝花为何依然开放,竟还向我展露芳姿。暂且趁此良辰,与友人登高宴饮,追赏这短暂的秋光;清商之音无需繁饰,自有风韵动人。不如将这十分春意留存心间,交付于来年再赏。
以上为【雨中花慢】的翻译。
注释
雨中花慢:词牌名。慢者,「慢曲子」也,唐宋杂曲之体,本指调长拍缓、节奏舒缓之曲。调名本意即以「慢曲子」咏雨中之花。调见《东坡词》。《词潜·卷二十六》:「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始自东坡,仄韵者,始自少游。耆卿平韵词,《乐章集》注『林钟商』。」东坡平韵格,双调,九十八字,前阕十一句四平韵,后阕十句四平韵;少游仄韵格,前后阕各十句、四仄韵;耆卿平韵格,双调,百字,前后阕各十句、四平韵。按:此调为《雨中花慢》本调,与《望云间调》之别名《雨中花慢》调不同。凡十三体。
题注:傅注本存调名及题注,东坡词正文并傅注全佚。今据元延祐本补录正文,以别本稍加校订。傅注本调名作「雨中花」,兹从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傅本题注云:「公初到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此词。」元延祐本词引云「初到密州,以累年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径以傅注为词引。毛本词引云「初到密州,以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为置酒」,亦改傅注为序。明吴讷钞本无题。茅维《苏集》本题作「牡丹菊」。
累年旱蝗: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查注:「《〈水经〉注》:『扶淇之水,出西南常山。』本集《记略》云:『山不甚高大,而下临城中,如在山上。岁旱祷雨兹山,未尝不应。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熙宁八年春夏旱,再祷焉,皆应如响,乃新其庙。熙宁九年七月,诏封常山神为润民侯。』」
轻飏:明吴讷钞本作「荡飏」。《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荡漾」。按:《唐人万首绝句选·卷六》收杜樊川《醉后题僧院》诗:「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应是苏词并傅注所本,则元延祐本作「轻飏」义胜。
柳絮榆钱:龙榆生笺:「杜少陵《送路六侍御入朝》诗:『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施希圣《戏咏榆荚》诗:『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东坡《次韵田国博部夫南京见寄》诗:『深红落尽东风恶,柳絮榆钱不当春』」
城西、古寺:龙榆生笺:「东坡《玉盘盂》小序:『东武旧俗,每岁四月,大会于南禅、资福两寺。以芍药供佛,而今岁最盛。凡七千馀朵,皆重跗累萼,繁丽丰硕。中有白花,正圆如覆盂,其下十馀叶,稍大,承之如盘,姿格绝异,独出于七千朵之上。云得之于城北苏氏园中,周宰相莒公之别业也。』据此知此词所称城西古寺,南禅、资福,必居其一。」
甲第:龙榆生笺:「《汉书·高帝纪下》:『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注云:『有甲乙次第,故曰甲第。』」
「国艳带酒,天香染袂」句:龙榆生笺引唐·李浚《松窗杂录》:「大和、开成中,有程脩己者,以善画得进谒。脩己始以孝廉召入籍,故上不甚以画者流视之。会春暮内殿赏牡丹花,上颇好诗,因问脩己曰:『今京邑传唱牡丹花诗,谁为首出?』脩己对曰:『臣尝闻公卿间多吟赏中书舍人李正封诗曰:「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上闻之,嗟赏移时。杨妃方恃恩宠,上笑谓贤妃曰:『妆镜台前宜饮以一紫金盏酒,则正封之诗见矣。』」
清商:龙榆生笺:「魏文帝《燕歌行》:『援琴鸣絃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文选》注引宋玉《笛赋》:『吟清商,追流徵。』」
不假:元延祐本原作「不暇」,据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改。
1. 雨中花慢:词牌名,双调九十四字或九十五字,仄韵。
2. 今岁花时:指今年花开的时节。
3. 尽日东风:整日吹拂的春风。
4. 茶烟:煮茶时升腾的水汽,常象征闲适生活。
5. 绿苔芳草:青苔与香草,形容幽静庭院之景。
6. 柳絮榆钱:柳树种子带絮随风飘飞,榆树果实形圆如钱,均为春末夏初之景物。
7. 长廊古寺:指寺庙中带有回廊的建筑,多为游览胜地。
8. 甲第名园:豪门贵族的府邸和著名园林。
9. 国艳带酒:比喻牡丹花色如美人醉酒之态,极言其艳丽。
10. 天香染袂:形容花香浓郁,沾染衣袖。袂,衣袖。
11. 清明过了:清明节气已过,意味着春天结束,百花凋零。
12. 泪洒尊前:面对落花,在饮酒时流泪,表达伤春之情。
13. 秋向晚:秋天临近傍晚,亦可理解为秋意渐深。
14. 一枝何事:为何还有一枝花开放?含有惊讶与慰藉之意。
15. 高会:盛会,指朋友聚会宴饮。
16. 短景:短暂的光阴,此处指秋日白昼变短,也喻人生短暂。
17.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对应秋季,常代指秋声或清雅音乐。
18. 不假馀妍:不需要多余的装饰之美,意谓自然已足动人。
19. 留取:保留、珍藏。
20. 春态:春天的姿态与气息。
以上为【雨中花慢】的注释。
评析
前阕追述春光中无缘赏花的缺憾。起笔三句写春天衙斋生活小景,大意是,在今春花开时节,整日深锁斋院,面对袅袅茶烟,衹觉一派寂寥。点明「花时」,不单交代了节候,更暗含着词人赏花的兴致,而实际上整天所面对的却是「茶烟」,这多么使人扫兴!原来,这年春夏间密州地区旱灾蝗灾严重,身为州郡长官的苏东坡斋戒喫素,忙于到常山祭神祈雨,所以压根儿顾不上赏花,——这是东坡在本篇词序及《祭常山祝文五首》之一中告诉我们的。在今天看来,东坡的作法未免可笑,但历史地看,他忧民所忧,关怀民生疾苦的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在这大好春光中,词人踪迹所至,还看到了什么呢?「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如此而已。言外自然也以良辰美景「不获一赏」而感到遗憾。那么,是否因诸城僻处北国,没有赏花的去处,或者竟无花可赏呢?不是!以下六句全以「闻道」二字领起,着力写出赏花的好去处,以及「方春牡丹盛开」,花事之盛。不言而喻,这对于浸泡在比较单调乏味的仕宦生活中的词人来说,具有多么巨大的诱惑力。如果说「长」、「古」、「甲」、「名」这些词语传出了词人对春游热点向往的心态的话,那么「国艳带酒,天香染袂」这两句化用唐诗成句,就花王牡丹的色、香进行渲染,更写出对「方春牡丹盛开」的情有独钟。然而我们的词人终究误了佳期,未能如愿以偿,那么他内心的惆怅也就可想而知了。
後阕写秋日赏花的感触。换头「清明过了」三句,承上叙事,写暮春花尽的悲哀。「清明过了」,交代时令,表明「花时」已过。「残红无处」,写出「国艳」、「天香」荡然无存的可悲现状。「对此泪洒樽前」,则以重拙之笔直述悲悼之情与沉痛之感。这与前阕「闻道」六句叙写的内容有因果联系,或者说前后内在的脉络是相通的,因而使我们相信词人在此抒写的情感是真实可信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前阕至此全是铺垫,意在突出秋日牡丹的可贵。「秋向晚」三句,便转到写当前秋日牡丹:在这晚秋已近的时节,为什么一枝牡丹忽然开放,默默地朝着我,而香艳如故呢?「秋向晚」,与前文的「花时」、「清明过了」相照应,明点词序中的「九月」这一特定时间。「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二句,问得无理而有情。本来,作为自然事物的牡丹花开花落,自有其自身的规律或原因,是与人事无关的,所以说词人问得无理。而这一问又委实能「曲写心灵」(王夫之语),即曲折地表现词人某种微妙的感情:这一枝牡丹彷彿深知词人「方春牡丹盛开」而「不获一赏」的苦衷,因而赶在寒冬到来之前又一度开放,以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词人在心理上的缺憾得以填补后的欣慰,对「千葉一朵」的激赏以至道谢等,都餘味曲包了。秋日牡丹虽是词人所写的重点,但词人并未展开描写,仅用「依然」二字映带上文,便收到了以少总多的艺术效果,这是词人用笔精炼与老到之处。最后五句紧承前三句,着重写对秋日牡丹的感触:眼前的盛会姑且抓住这短暂的时光,因为秋风不会宽容牡丹,使之常葆艳丽的姿色。牡丹啊,你不如多加珍重,留住尽可能多的春容,以待明年争新斗艳。词人没有陶醉在对秋日牡丹的欣赏之中,凭着他过人的悟性,很快意识到好景不长,意识到自然界的制约因素。「高会聊追短景,清高不假馀妍」两句,扣住词序中「置酒」会客一事,表现了对当前美景的极度珍惜,以及对「美人迟暮」的担忧,富有自然哲理的意味。结穴三句转为词人对秋日牡丹的劝说,语浅情深,出人意表,表露了词人对名花爱赏的真诚,也寄寓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结构上看,「春态」、「明年」与开篇的「花时」、「今岁」遥相呼应,不过后者是写实,前者仅是悬想罢了。
本篇颇有几分像写景词或咏物词,其实都不是。这是一首表现生括实感的写怀之作。词人为百姓疾苦而操劳、奔走,而置一春花事于不顾(虽然「花时」是他所由衷喜爱的),确实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词人尽瘁民事的可贵精神。我们对此不难体认。但本篇主要的思想意义并不在于此。词人显然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才子佳人一流人物,可是他对牡丹花开花谢为什么那样多情善感?看来衹有一个较合理的解释,这便是词人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因为春日盛开的牡丹是人间美好事物的象征,秋日牡丹一枝独放,则可视为不寻常的年头偶尔提供的补偿,所以词人倍加关注,实在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生动体现。我们认为,东坡的人生态度具有多重性,主要有三个层面:怀抱理想和热情,热心于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即抱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是一个层面;追求超越现实功利的审美人生态度,力求无往而不乐,这是又一个层面;更多地从人性出發,执着于现实人生,随处表现出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这是第三个层面。这第三个层面与东坡诗人的气质以及坦诚、真率的个性,也都有绝大关系。表现这第三个层面的诗词作品,尽管有士大夫化的成分(如本篇写到的置酒清客的方式——「高会」),但由于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比较接近,还是使人感到真实,感到血肉丰满,感到人生的美好,因而也更容易为读者理解与接受。
《雨中花慢》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首婉约中见旷达的词作。全词以春去秋来为背景,抒写对时光流逝的感伤与对生命美好的珍惜之情。上片回忆春日盛景,借“国艳带酒,天香染袂”极言花事之盛,亦暗含人生得意之乐;下片转入现实,清明过后花落成尘,触景生情,泪洒尊前,情感沉痛。然末句“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笔锋一转,由悲转旷,表现出苏轼一贯的超然胸怀——不执着于眼前得失,而寄希望于未来,体现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整首词情景交融,语言清丽,结构严谨,由春及秋,由景入情,再归于哲思,堪称宋词中融情、景、理于一体的佳作。
以上为【雨中花慢】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花”为主线贯穿始终,从春日盛放到秋日孤芳,展现了时间流转中的自然变迁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上片写春景,虽身居深院,但通过“闻道”引出城西美景,虚实结合,拓展了空间意境。“绿苔芳草,柳絮榆钱”描绘出春末细景,恬淡中透出生机;“国艳带酒,天香染袂”则用典精妙,化用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之意,赋予花卉人格美,极尽赞美之能事。
下片陡转,清明过后,繁华落尽,“残红无处”四字写尽春逝之哀,“泪洒尊前”直抒胸臆,情感真挚动人。然而正当情绪低落之际,“一枝何事,向我依然”一句峰回路转,那一枝独放的花成为黑暗中的微光,既出人意料,又给人慰藉。由此引发“高会聊追短景”的积极行动,展现苏轼在逆境中不失生活情趣的精神境界。
结尾“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尤为精彩,不是强留春住,而是将春之美收藏心底,寄望来年。这种处理方式超越了传统的伤春悲秋,体现出一种理性而深情的生命观——接受消逝,珍视记忆,期待重逢。全词语言典雅而不晦涩,感情层层递进,收束于哲思,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雨中花慢】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乐府纪闻》:“东坡《雨中花慢》,情致缠绵,语极俊爽,盖其时心境萧疏,托之比兴,故能摇荡性灵。”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清明过了’以下数语,凄然欲绝,而结句忽作宽解,此坡老所以为不可及也。”
3. 清·黄苏《蓼园词选》评曰:“此词上半追忆春光,下半伤今感旧。‘不如留取’二语,翻空出奇,寓惜春之意于来岁,非俗手所能道。”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付与明年’之语,非胸襟旷达者不能道。”
5.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此词当作于贬谪后期,语虽婉曲,而意实苍凉。‘一枝何事’句,疑有所托,或寄孤忠之慨。”
以上为【雨中花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