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唐代初期曾流传这里有古寺,战乱之后却连碑刻也不复留存。
因惧怕猛虎,城门早早关闭;荒僻无村,买米也十分艰难。
山间的清泉自然流入瓮中取用,野外的桂木却难以作为炊薪燃烧。
此地风景确实美好,但怎能长久停留?还是先学会忍受饥饿为好。
以上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的翻译。
注释
1. 清平镇:宋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为苏轼游历路线的起点。
2. 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均为当时陕西一带的道观或佛教寺院,属道教楼观派活动区域。“大秦寺”相传为唐代景教(基督教聂斯脱利派)寺院,亦有佛道交融之说。
3. 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苏轼此次出游历时四天,共作十一首诗,寄给弟弟苏辙(字子由),邀其唱和。
4. 唐初传有此:指大秦寺在唐初已有记载,可能与景教传入有关。《唐会要》载贞观九年波斯僧阿罗本至长安传景教,建“波斯寺”,后改“大秦寺”。
5. 乱后不留碑:经历安史之乱、五代战乱后,古迹碑铭多毁,此处已无唐代遗存。
6. 畏虎关门早:山区多虎患,居民为安全早早闭门。反映当时环境险恶。
7. 无村得米迟:地处偏僻,村落稀少,粮食补给困难。
8. 山泉自入瓮:山间泉水清澈,可直接引入容器使用,写自然之便。
9. 野桂不胜炊:桂木虽香,但木质坚硬难燃,不适合作为日常柴薪,暗喻美景难济实用。
10. 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化用《楚辞·九辩》“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表达虽觉此地美好,但生活艰难,不宜久居,须有忍耐困苦之心。
以上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历大秦寺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旅途艰辛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描写——如畏虎、无村、得米迟、炊薪难,也有对“信美”之地的欣赏与无奈。末句“应先学忍饥”语带自嘲,透露出诗人面对理想与现实落差时的豁达与坚韧。全诗语言质朴,意境苍凉,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幽默与哲思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纪游为表,抒怀为里,融地理、历史、现实与哲思于一体。首联追溯大秦寺的历史渊源,从“传有此”到“不留碑”,时间跨度巨大,透露出盛衰无常的沧桑感。颔联写当下处境,“畏虎”“得米迟”具体描绘出行之艰,极具画面感。颈联转写自然风物,“山泉自入瓮”显山林之清幽,“野桂不胜炊”则笔锋一转,指出资源虽美却难以为生,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尾联以反语收束,“信美那能久”承屈原之叹,而“应先学忍饥”则以自嘲口吻道出仕途漂泊、贬谪流离中的生存智慧。全诗结构紧凑,由古及今,由外及内,层层递进,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依然保持清醒与达观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记游之作,而感慨系之。‘不留碑’三字,已寓陵谷变迁之叹;‘忍饥’结语,尤见迁客心酸。”
2.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纪游诸诗,多寓理趣。如此诗‘野桂不胜炊’,看似写景,实讽徒有其美而无其实者。末句‘忍饥’,自嘲亦自励,非真言饥也。”
3. 《宋诗钞》(吴之振等):“语极质朴,而意极沉痛。‘畏虎关门早’,写出荒山绝域气象;‘应先学忍饥’,则仕途蹭蹬中人语也。”
4. 《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按语:“大秦寺为唐代景教遗迹,东坡过之,仅得传闻,碑石无存,故首言‘传有此’‘不留碑’,历史空茫之感溢于言表。”
5. 《历代诗话》引《纪事》:“东坡在凤翔任判官时尝游终南诸寺,此诗即其一。时年三十左右,然已具超然物外之思。”
以上为【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