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叶孤舟绕过山岩的曲折处,一座古寺从云雾环绕的山坳中显露出来。
河岸狭窄,飞鸟鸣声交汇成一片;水面平展,倒映着山影交错相连。
厅堂空旷,泉水如玉石般叮咚作响;石阶洁净,竹笋新芽尚裹着笋壳遗落其间。
我因追逐名利而奔波,无法因此美景在此结庐隐居。
以上为【和张均题峡山】的翻译。
注释
1. 张均:苏轼友人,生平不详,或为当时同游者。
2. 峡山:地名,一般指广东清远境内的峡山,亦称浈阳峡,为古代岭南著名风景胜地。
3. 岩曲:山岩曲折之处。
4. 云坳(āo):云雾缭绕的山间低地。坳,山间低洼处。
5. 岸迫:河岸狭窄逼仄。迫,逼近、狭窄。
6. 水平:水面平静如镜。
7. 山影交:山峦倒影在水中交错相映。
8. 漱玉:泉水冲击石上,声如玉石相击,形容水声清越。
9. 砌静:石阶幽静。砌,台阶。
10. 遗苞:遗留的笋壳或未展开的笋芽。苞,花苞,此处指笋苞。
以上为【和张均题峡山】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友人张均同游峡山时所作,通过描绘峡山幽静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乐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因仕途奔忙而无法归隐林泉的遗憾。全诗情景交融,语言清丽自然,结构严谨,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写景抒怀的高超艺术。末句“我为图名利,无因此结茅”直抒胸臆,将个人身世之感融入山水之间,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
以上为【和张均题峡山】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行舟入峡为线索,逐层展开峡山清幽之景。首联“孤舟转岩曲,古寺出云坳”,以动写静,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小舟穿行于险峻岩壑之间,忽见古寺隐现于云雾山坳,顿生超然尘外之感。颔联“岸迫鸟声合,水平山影交”,进一步描写近景与倒影,听觉与视觉交织,窄岸群鸟争鸣,平湖山影重叠,画面层次丰富,极具空间感。颈联转入寺庙内部,“堂虚泉漱玉,砌静笋遗苞”,以“虚”“静”二字点出环境之清寂,泉声如玉、笋苞初露,细节生动,显出春山生机与禅意。尾联陡转,由景入情,坦言自己为名利所困,虽爱此境却不能久留结茅隐居,感慨深沉,余味悠长。全诗由外而内、由景及情,自然流转,体现了苏轼融理趣于景物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和张均题峡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才气纵横,而情致缠绵,每于寻常景物中寄慨遥深。”此诗正体现其寓情于景之妙。
2.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评曰:“写景清绝,结语微婉,有不尽之意。”
3. 《苏诗选注》指出:“‘堂虚泉漱玉’一联,字字精工,声色俱备,可称写景名句。”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评此诗:“在苏轼早期山水诗中,已见其融合陶渊明之淡远与杜甫之沉郁的端倪,此诗末句尤具自省意味。”
以上为【和张均题峡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