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经过潍州驿站时,见到蔡君谟题写在墙上的诗:“姿态柔美的新欢浮现在眼前,往事匆匆涌上眉间。春天来临时试问忧愁有多少?就像夜夜上涨的春潮,不断增添。”我不禁和诗一首:
泪水长流如玉箸垂下,残妆未卸的脸庞更显凄然;
怎肯为取悦他人而显露指尖,戴上金钗故作娇态?
无穷无尽的闲愁何时才能终结?
那一分天然的真实风度,更是难以再增添丝毫。
以上为【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的翻译。
注释
1. 潍州驿:古代驿站名,位于今山东潍坊一带,为旅途歇息之所。
2. 蔡君谟:即蔡襄,北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与苏轼为同时代人,以书法及诗文著称。
3. 绰约新娇:形容女子姿态柔美、风姿动人。绰约,柔美的样子。
4. 逡巡:顷刻之间,形容往事迅速浮现。
5. 玉箸:比喻眼泪,因泪下如玉制的筷子般成行。
6. 金钗露指尖:指女子为吸引注意而故意显露佩戴金钗的手指,象征矫饰与虚伪的姿态。
7. 万斛闲愁:极言愁绪之多。斛,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万斛形容数量极大。
8. 一分真态:指天然流露的真实情态,不加修饰。
9. 更难添:意谓这种真实之美已达极致,无法再增加一分。
10. 和诗:回应他人所作之诗,通常用其原韵或主题进行创作。
以上为【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为和蔡襄(字君谟)原诗之作,借题壁诗引发情感共鸣,抒发内心深沉的愁绪与对自然真态的崇尚。前两句以“玉箸”“残妆”描绘女子悲愁之状,形象凄美;后两句由外在描写转入内心感慨,强调愁之深广与真性情之可贵。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是对原诗情绪的延续,又融入了苏轼特有的哲思与审美追求——重真情、尚自然,反对矫饰。体现了宋诗“理趣”与“情韵”结合的特点。
以上为【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路过潍州驿时,见蔡襄题壁诗而引发感怀所作的和诗。蔡诗以“新娇”与“旧事”对照,写春愁如潮水般夜夜增长,已具深情绵邈之致。苏轼承接此情,却不拘泥于儿女私情,而是将愁绪升华为一种人生境界的体悟。首句“长垂玉箸残妆脸”刻画出泪痕斑斑、妆容零落的女子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暗示内心痛苦之深。次句“肯为金钗露指尖”则笔锋一转,表达不愿迎合世俗、强作欢颜的态度,体现人格独立与精神自守。后两句以“万斛闲愁”夸张写愁之浩渺,却又以“一分真态更难添”收束,凸显对本真之美的推崇——真正的风度不在外饰,而在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全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情感层层递进,在婉约中见骨力,于细腻处显哲思,充分展现苏轼融情入理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载:“此诗和蔡忠惠(蔡襄谥号)之作,语虽清婉,而意含讽世,可见公不屑媚俗之志。”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六评曰:“起二句写怨女形象逼真,‘肯为金钗’一句翻出新意,不落脂粉套语。结语尤见性情,所谓‘真态’者,乃东坡一生所守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和诗,往往超出于原唱。此诗以‘真态’压阵,高出君谟一格,非徒应酬而已。”
4. 钱钟书《谈艺录》第七则云:“苏和蔡诗,以‘闲愁’接‘春潮’,以‘真态’破‘娇饰’,转圜有力,寄慨遥深。”
以上为【过潍州驿,见蔡君谟题诗壁上云:「绰约新娇生眼底,逡巡旧事上眉尖。春来试问愁多少,得似春潮夜夜添。」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