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
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
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
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
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灔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
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
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
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
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灔滪之下,喧豗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
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
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
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翻译
世人都以为瞿塘峡口的灔滪堆是天下最为危险的地方,凡是在此船沉舟覆的人,都把原因归罪于这块巨石。以我看来,它倒有功于这些人。蜀江融匯很多支流而奔流到夔州,水势浩大,奔流滔滔,横跨宽阔的原野,但三峡的宽度,还不到蜀江的十分之一。如果不是夔门的灔滪堆首先阻挡在三峡中,那么江水必然飞流直下,奔腾而泻,其锐势必定直冲瞿塘峡口,它的凶猛险恶之势,必定不仅像现在这樣。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要为它作赋,以等待那些好事的人试着观察之后,慢慢地去思考。
天底下最有规律的事物,要算水了。江河的浩大和大海的深邃,都可以让人们用意识去揣度。但是唯有它没有固定的形状,而是随着其他事物的形状而变化,因此,千变万化而又具有自然界的规律。它奔腾飞流,汹涌狂怒,具有万夫不当的势力。要使它回转蜿蜒流动时,唯有圣人纔能够让它这样听话。
我乘着小船到瞿塘峡口,观察灔滪堆的险要、雄奇的气势,然后明白了它之所以在峡口顿开之时不离开此地,本来是有原因的。那蜀江从远处滚滚而来,浩浩荡荡漫流于平原沙洲,流经千里而没有受到阻挡,它的水势也就骄纵而暴孽势不可挡。忽然来到峡口,逼近狭窄之地,就像让万顷之水猛然匯在一个酒杯中。这大水还不知道有三峡,于是就猛然暴怒地疯狂冲击灔滪堆,喧闹着发出震天的吼声,尽力与这块巨石争鬬。滔滔之势就像万马奔腾从西而来,忽然遇到孤城当道,就像动用攻城的战车一样竭尽全力扑到这块巨石之下。但是,这块巨石就像一座城垣坚不可摧,滔滔江水就像攻城的敌人,剑折箭尽,衹好弯弯曲曲绕着城垣缓缓东流而去。于是,滔滔的江水匯入瞿塘峡口,安然平缓地东流而去。
啊呀!事物本来就存在因安逸而生变故,处于危难而得安全的规律。按照我的说法推而广之,也就完全可以知道事物变化的道理是自然界固有的。
版本二:
天下最守诚信的事物,莫过于水了。江河的广阔与海洋的深邃,都可以凭人的意念加以揣度。唯独水不自己固定形态,而是随着外物而呈现不同的形状,因此它千变万化之中却蕴含着必然的规律。它激荡奔腾、气势汹汹,仿佛万人不敢靠近;然而一旦遇到圣人引导,又温顺地听从命令。我停船于瞿塘峡口,观览灔滪堆的巍峨险峻,而后才明白它之所以能开辟峡谷却仍留驻不去,原本是有其原因的。蜀江自远方奔流而来,浩浩荡荡流过平坦的沙洲;奔行千里从未受阻,其势骄横逞强,似乎不可遏制。忽然间面对峡口的狭窄,竟将万顷江水容纳于一杯之地。当它尚未察觉前方有峡谷之时,已在灔滪堆下激烈冲撞,发出轰鸣巨响,剧烈震荡,竭尽全力与礁石搏斗,气势勃发如同万马奔腾自西而来。忽然看见一座孤城横亘于前路,攻城的钩梯、云梯、临车、冲车全都抵达城下,却发现城池坚固无法攻取;箭矢射尽,宝剑折断,只得蜿蜒曲折地沿着城墙向东而去。于是江水便滔滔汩汩,顺势流入峡谷,平静前行而不敢再逞凶猛。啊!事物本来就有因安逸而生变故的,也有因处于危境而寻求安全的。若能理解我的这番说法并加以推演,也足以知晓万物之理本就如此。
以上为【灔滪堆赋】的翻译。
注释
1. 灔滪堆:古代长江瞿塘峡口江心的巨大礁石,水流湍急,船只易覆,为三峡著名险滩,后因航道整治被炸除。
2. 至信者:最为真实可信的事物,此处指水遵循自然规律,恒常不变。
3. 意揣:凭主观想象推测。
4. 因物以赋形:随外界条件改变自身形态,语出《庄子·秋水》:“水无定形,因物以成形。”
5. 掀腾勃怒:形容水势汹涌激荡。
6. 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比喻水虽狂暴,但可被智者引导利用,暗含顺应天道之意。
7. 瞿塘之口:即瞿塘峡入口,在今重庆奉节一带,为长江三峡第一峡。
8. 崔嵬:高耸险峻的样子。
9. 龃龉(jǔ yǔ):原指牙齿不齐,引申为抵触、阻碍。
10. 喧豗震掉:喧豗,形容声响巨大;震掉,震动摇晃,指江水猛烈冲击岩石。
以上为【灔滪堆赋】的注释。
评析
《灔滪堆赋》是苏轼在贬谪途中经过三峡时所作的一篇哲理赋,借自然景观“灔滪堆”这一江中巨石为引,抒发对人生、宇宙规律的深刻体悟。全赋以水为喻,通过描写长江奔流至瞿塘峡口遭遇灔滪堆阻拦的过程,展现自然之力与障碍之间的较量,并从中提炼出“因物赋形”“以危求安”的哲理。文章融合写景、议论与哲思于一体,语言雄浑奔放,结构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思想后的超然境界。此赋不仅是山水描写的佳作,更是其人生观、世界观的艺术表达。
以上为【灔滪堆赋】的评析。
赏析
《灔滪堆赋》是一篇典型的哲理散文赋,继承了汉魏以来咏物言志的传统,又融入了宋代文人重理趣的特点。苏轼以“水”为核心意象,通过对长江遇险受阻、终归顺流的过程描绘,揭示出“物极必反”“刚柔相济”的自然法则。文中“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一句,既是物理写照,也是人生哲理——真正的强者不是强行对抗,而是懂得顺势而为。这种思想深受道家“上善若水”观念影响。赋中运用大量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将江水比作西来万骑,灔滪堆喻为孤城,战争器械毕至其下,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和戏剧张力。结尾由景入理,升华主题:“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也暗含作者历经宦海沉浮后的生命感悟。整篇赋气势恢宏而不失细腻,说理透彻而不枯燥,堪称苏轼散体赋中的代表之作。
以上为【灔滪堆赋】的赏析。
辑评
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苏轼文章,长于议论,尤妙于因物寓理。如《滟滪堆赋》,借川江之险,发天道之微,语若有神助。”
2. 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苏文忠公文钞》卷二十九:“此赋以水喻理,出入庄骚,而归于儒家之中和,盖东坡晚年胸襟洒落,故能于惊涛骇浪中见大道。”
3. 清代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写灔滪之险,非徒绘形,实以蓄势;论水之德,不在争胜,贵乎知止。读此可知坡老处世之智。”
4. 林纾《春觉斋论文》:“东坡《滟滪堆赋》,纯用比兴,层澜叠波,如龙跳虎卧,而终归于静。其言水之屈伸进退,即其一身出处之征也。”
5. 钱钟书《管锥编·太平广记》:“苏轼屡以水性喻道,《滟滪堆赋》尤为显例。‘因物赋形’四字,括尽物理人情,足当一部《周易》。”
以上为【灔滪堆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