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金山寺的梦中,我仿佛看见:一位来自江东的商人穿着木棉制成的厚袍,酒宴散去之后,月光洒满了金山楼阁。半夜时分潮水涌来,风势正顺,我躺在船上吹着箫管,随着江流一路飘然,直抵扬州。
以上为【金山梦中作】的翻译。
注释
1. 金山: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长江中的小山,原为江心岛屿,古为佛教胜地,风景秀丽,宋代为游览名胜。
2. 梦中作:表明此诗为梦境中所构思或醒来后追记梦境之作。
3. 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大致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4. 贾客:商人,此处指往来于江南的行商。
5. 木绵裘:用木棉填充的冬衣,保暖性强,宋代南方已有使用。木绵非今日之棉花,但类似。
6. 会散:聚会结束,酒宴散场。
7. 月满楼:月光洒满楼台,形容夜景清朗静谧。
8. 夜半潮来:指午夜时分江潮上涨,长江下游潮汐明显。
9. 风又熟:风势正顺、适宜行船。“熟”在此处有“恰到好处”“成熟可借”之意,是宋人常用诗意表达。
10. 卧吹箫管到扬州:一边躺着吹奏箫笛,一边随舟行至扬州,极言行舟之轻快与心境之闲适。扬州为唐代以来繁华都市,象征乐土与自由之地。
以上为【金山梦中作】的注释。
评析
《金山梦中作》是苏轼梦游金山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梦境为载体,将现实与幻想交融,展现出诗人超脱尘俗、自由洒脱的精神境界。诗中意象空灵飘逸,语言简练而意境悠远,既有对江南风物的细腻描绘,又透露出诗人向往逍遥、不拘形迹的人生态度。全诗看似写梦,实则寄托了苏轼在仕途沉浮中对自由生活的深切向往。
以上为【金山梦中作】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梦”为引,虚实相生,展现了苏轼典型的浪漫主义情怀与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首句“江东贾客木绵裘”看似写实,实则通过商旅形象勾勒出江南市井气息;次句“会散金山月满楼”转入静谧夜景,营造出清幽梦幻的氛围。后两句陡然展开想象:“夜半潮来风又熟”,自然之力仿佛为人所用,潮涨风顺,天时地利;“卧吹箫管到扬州”更是神来之笔,诗人不急于登岸,反以音乐伴航,在躺卧之中完成一次心灵的远游。这种“无目的”的漫游,正是苏轼理想中摆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写照。全诗节奏舒缓,音韵流畅,意境由实入虚,层层递进,短短四句,却蕴含无限遐思。
以上为【金山梦中作】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语:“此诗见于《补遗》,或为晚年追忆旧游之作,托之于梦,意在抒怀。”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轼绝句云:“东坡七绝,多率意而成,而神韵自足,得风人之致。”可资参考。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虽未收录此诗,但评苏诗曰:“东坡善以寻常景物托寄高远之思,梦游之作尤见胸襟。”
4. 孔凡礼《苏轼年谱》提及苏轼曾多次游历镇江金山寺,元丰年间贬谪黄州后途经此地,可能为此诗背景来源之一。
5. 现代学者王水照在《苏轼研究》中指出:“苏轼‘梦中作’诸诗,常借梦境突破现实局限,表达对自由人生的向往,《金山梦中作》即典型一例。”
以上为【金山梦中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