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闲之中自有深远的情趣,却常常担心被儿辈知晓而失去这份宁静。
已经决心归隐回蜀地,可又有谁肯借我购买山林的资费呢?
世间纷扰之事早已淡然处之,但对老友的思念依然深切。
我平生从不饮酒,今日却敢在你面前谈论诗歌。
以上为【答任师中次韵】的翻译。
注释
1. 任师中:名汲,字师中,眉州眉山人,与苏轼同乡,曾任知州等职,为苏轼故交。
2.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是宋代文人常见的酬答方式。
3. 闲里有深趣:指在闲居生活中体悟到深层次的人生意趣,体现道家或禅宗式的静观智慧。
4. 儿辈知:担心后代晚辈不能理解这种隐逸之乐,或因知晓而打破宁静。
5. 归蜀计:苏轼为四川眉山人,此处“归蜀”指晚年回归故乡隐居的愿望。
6. 买山赀(zī):指购置山林田产以供隐居的费用。“买山”典出《高僧传》,支遁欲买山隐居,时人称“支公好鹤,欲买山而藏之”。
7. 世事久已谢:谓对世俗事务早已淡漠,不再关心。谢,疏远、摒弃之意。
8. 故人犹见思:“见思”即“相思”,古汉语中“见”字用于动词前表示对自己如何,此处意为“仍被故人所思念”或“我仍思念故人”。语义双关,含情深厚。
9. 平生不饮酒:苏轼虽常在诗中写酒,实则酒量甚浅,且曾因健康原因节饮,此处为自谦之辞。
10. 对子敢论诗:“子”指任师中,“敢”字谦逊,意为在你面前才敢于谈论诗歌,体现对友人才学的敬重。
以上为【答任师中次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答任师中之作,以“次韵”形式回应友人。全诗语言简淡,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晚年归隐之志与对友情的珍视。诗中“闲里有深趣”一句点出其超脱尘世、安于静趣的生活态度;“已成归蜀计”则透露出思乡与退隐的强烈愿望。后两句转写情谊,在不善饮酒的自谦中,坦然与友论诗,显出彼此知音之情。整体风格冲淡自然,寓深情于平淡语句之中,是苏轼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答任师中次韵】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首联“闲里有深趣,常忧儿辈知”开篇即立意高远,表现出诗人独享静谧之乐却又怕俗化泄露的心理,颇具哲理意味。颔联“已成归蜀计,谁借买山赀”由情入事,道出归隐之志与现实困顿之间的矛盾——虽有心退隐,却无财力支撑,语带无奈而不动声色。颈联“世事久已谢,故人犹见思”转折自然,从外在功名转向内心情感,凸显友情之珍贵。尾联“平生不饮酒,对子敢论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情谊深厚,以“不饮酒”衬“敢论诗”,反衬出与知己相逢的精神愉悦。全诗不用奇字险韵,却气韵流畅,情感真挚,体现了苏轼“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是其晚年诗风的典型代表。
以上为【答任师中次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淡而味永,非胸中有万卷书、历天下事者不能道。”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二:“冲和简远,得陶渊明遗意,而骨力过之。”
3.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闲里有深趣’一联,的是晚年澄澈之怀,非强为高致者比。”
4. 《历代诗话》引张戒《岁寒堂诗话》:“东坡诗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然胸中自有丘壑,故能随物赋形而不失其正。此诗是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收录此诗,然于相关篇章中指出:“苏轼晚年寄赠故人之作,多寓身世之感,语近而旨远,此类诗尤见性情。”
以上为【答任师中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