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一向所到之处,从不曾外出游览。经过长芦时,听说复禅师病得很重,不能不去探望一次。等见到他时,病情已有好转的迹象。第二天,因风势阻隔,船只无法前行,于是再次停留,又去见了他。为此作了三首绝句。
其一:
我也知道壶子并未真正死去,斗胆请问老聃曾神游何处?
寒松在露水中瑟瑟发抖,显露出嶙峋瘦骨;
病中的老虎垂着头,目光仍如眈眈猛兽。
以上为【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復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復留,见之。作三绝句】的翻译。
注释
1. 所至,未尝出游:指苏轼每到一地,通常不轻易外出游览,表现其简朴自律的生活态度。
2. 长芦:指长芦寺,宋代著名禅寺,位于今江苏扬州境内,为当时佛教重地。
3. 復禅师:即克文禅师(又称长芦复禅师),北宋临济宗高僧,苏轼友人。
4. 不可不一问:指出于敬重与情谊,必须亲自探视。
5. 有间矣:病情有所缓解,已有好转迹象。间,病稍愈。
6. 壶子不死:典出《列子·黄帝》,壶子为神巫季咸所不能测的得道者,能示形变化,象征道家“形亡而神存”的思想。
7. 老聃所游:老聃即老子,道家创始人。其所游,指其精神超脱、游心于无穷之境,语出《庄子》“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8. 瑟瑟寒松露骨:松树在寒风中颤抖,枝干瘦削如露骨,形容环境清冷,亦喻禅师形销骨立。
9. 眈眈病虎垂头:病虎虽虚弱低头,眼神仍威猛逼人,比喻禅师虽病重而禅心不堕。眈眈,注视貌,含威严之意。
10. 三绝句:原应有三首,此处仅存其一,其余已佚或未录。
以上为【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復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復留,见之。作三绝句】的注释。
评析
此组诗为苏轼路过长芦寺探望病中复禅师时所作,虽题为“三绝句”,但此处仅录其一。全诗融合道家哲思与佛教意象,借自然物象喻人生病态与精神不灭之理。诗人以“壶子不死”“老聃所游”起兴,既表达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也暗含对禅师生机未绝的慰藉。后两句以“寒松露骨”“病虎垂头”的冷峻意象,刻画出病体衰颓却精神犹存的状态,寓刚健于衰飒之中,体现苏轼一贯的旷达胸襟与深刻哲思。
以上为【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復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復留,见之。作三绝句】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简练笔法融摄儒释道三家精神,展现出苏轼晚年深邃的思想境界。开篇以“亦知”“敢问”带出哲思语气,将壶子之“不死”与老聃之“所游”并提,实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叩问。这种追问并非出于恐惧,而是对超越形骸的精神存在的肯定。后两句转写眼前实景,寒松与病虎皆具象征意味:寒松孤高清瘦,象征禅师持戒坚贞;病虎虽困犹威,象征其禅心不灭。二者形成视觉与精神的双重对照,使衰病之境不失庄严。全诗语言冷峻,意境苍茫,却在萧瑟中透出坚韧之力,正是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艺术风格的体现。
以上为【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復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復留,见之。作三绝句】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三引查慎行曰:“此诗寄意深远,壶子、老聃之问,非徒用典,实自摅其学道之怀。”
2. 《宋诗钞·东坡集钞》评:“病中访友,托物言志,松骨虎睛,皆见精神不屈。”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瑟瑟’‘眈眈’字下得险劲,状物如画,而寓意甚远。”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然其论苏诗“以禅入诗,以道养心”之说,可为此诗作解。
5. 《历代诗话》引纪昀评:“语极枯寂,而气自雄强,东坡晚岁笔力尤不可及。”
以上为【仆所至,未尝出游。过长芦,闻復禅师病甚,不可不一问。既见,则有间矣。明日,阻风,復留,见之。作三绝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