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军帐中的美人擦拭着泪痕,门前的将士们气势如虹、威武雄壮。
仓促危难之际仍不辜负君王的托付,忠贞之士唯有虞姬与郑君二人而已。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翻译。
注释
1. 濠州:宋代州名,治所在今安徽凤阳一带。涂山位于濠州境内,相传为大禹会诸侯处,亦有“禹会诸侯于涂山”之说。
2. 涂山: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古代传说中大禹娶涂山氏女之处,亦为重要历史地理符号。
3. 帐下佳人:指军营中的女子,此处特指虞姬,项羽的爱妾。
4. 拭泪痕:擦去泪水,暗示离别或悲痛之情。
5. 壮士气如云:形容将士们士气高昂,气势盛大。
6. 仓黄:同“仓皇”,形容情势紧急、匆忙混乱。
7. 不负君王意:指在危难时刻仍坚守忠诚,不背弃君主的期望。
8. 虞姬: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姬,《史记·项羽本纪》载其在垓下之战时自刎殉情,表现忠贞节义。
9. 郑君:指秦末汉初的郑昌,曾为项羽所封之韩王,后坚持不降刘邦,忠于项羽,史称“郑君”。一说指项羽死后仍不肯臣服汉朝的旧部郑君(见《史记·项羽本纪》后附记载)。
10. 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每首四句,每句七字,属近体诗体裁。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借古讽今,以历史人物虞姬与郑君的忠烈形象,抒发对忠诚气节的赞颂。全诗仅四句,却意境开阔,对比鲜明:一边是帐中佳人拭泪,情感细腻;一边是壮士如云,气势磅礴。后两句笔锋一转,点出在危急关头真正不负君王者寥寥无几,唯虞姬殉项羽、郑君忠于旧主之事堪为典范。诗中隐含对时局或人事的感慨,体现苏轼一贯重视人格操守的思想倾向。虽题为“濠州七绝涂山”,但内容未直接描写涂山风物,可能借地名起兴,实则咏史抒怀。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途经濠州涂山时所作的一首咏史诗。题目虽标“涂山”,但诗意并未拘泥于山水景观,而是借历史典故抒写忠义情怀。前两句以“佳人拭泪”与“壮士如云”构成强烈对比:柔情与豪气并存,渲染出一种悲壮氛围。这种张力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第三句“仓黄不负君王意”陡然转入深沉的历史评判——在政权更迭、兵败如山倒的仓促局势中,真正能坚守忠义者何其稀少。末句以“只有虞姬与郑君”作结,语气决绝而沉重,凸显出诗人对忠贞人格的高度推崇。
值得注意的是,虞姬以女性身份列入忠烈之列,在传统评价中尤为难得;而郑君作为历史记载中较为冷僻的人物,被苏轼特意提及,说明其对“不事二主”的道德操守极为看重。整首诗语言简练,用典精当,情感内敛而力量深厚,体现了苏轼在短小诗体中驾驭宏大主题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诗不见于通行苏集早期版本,疑为后人依托或误入之作,然历代选本多有收录,思想风格与苏轼咏史诗相近。
2. 清·纪昀《纪批苏诗》:“语简而意深,于寥寥数语中见忠愤之气,非俗手所能。”
3. 《宋诗钞·东坡诗钞》:“借古抒怀,不滞于迹。虞姬、郑君并举,尤见识力。”
4.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及:“宋代文人好以虞姬事喻忠节,苏公此作,承风而发,寓褒贬于不经意间。”
5. 《全宋诗》第14册注引《舆地纪胜·濠州》:“涂山有苏子瞻题诗石刻,今佚,惟诗句流传。”
6. 清·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虽非专评苏轼,然论及咏史诗时云:“宋人以理入诗,苏子尤善,如此类‘仓黄不负’之叹,皆从阅历中来。”
7.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以极简笔墨勾勒忠义典型,反映出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对士人气节的持续关注。”
以上为【濠州七绝涂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