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楚地辽阔无边,苍茫的原野一望无际,连绵万顷。耕牛尚未流汗,种子撒下却如同白费。农事有谁来劝勉推动?百姓愚昧无知,也实在令人怜悯。平日里只知道游荡懒惰,如今遭遇灾年,又怎能怨天尤人呢?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荆州:古代州名,大致包括今湖北中南部一带,地处长江中游,历史上为楚国故地。
2. 楚地: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所辖区域,此处泛指南方广大地区。
3. 苍茫:形容原野空旷辽远、模糊不清的样子。
4. 万顷:极言土地广阔,非实指。
5. 耕牛未尝汗:意为耕作极少,牛都未劳作到出汗的程度,暗示农事荒废。
6. 投种去如捐:播种如同白白丢弃,收成无望。捐,舍弃、浪费。
7. 农事谁当劝:农耕之事应由谁来劝导鼓励?劝,劝课农桑之意。
8. 民愚亦可怜:百姓愚昧不知勤勉,处境可悲,值得同情。
9. 平生事游惰:一生沉溺于游荡与懒惰。游惰,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10. 那得怨凶年:怎么能抱怨灾荒之年?反语责备,强调祸患源于自身。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途经荆州时所作,属于《荆州十首》组诗之一。全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楚地广袤荒芜的景象,反映了当地农业凋敝、民风怠惰的社会现实。诗人既表达了对百姓困苦的同情,也隐含着对其不勤于农事的批评。末两句尤为深刻,指出百姓自身的懒散才是导致灾年困顿的根源,体现出苏轼务实、清醒的治世态度和儒家重农劝耕的思想立场。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语言质朴,意境开阔,前两句写景,勾勒出楚地辽阔而荒凉的自然图景,为后文议论铺垫背景。第三、四句转入具体描写,通过“耕牛未尝汗”这一细节,生动揭示当地农耕荒废之状;“投种去如捐”则进一步说明劳而无获的困境。第五、六句转向社会观察,既有对民众的同情(“亦可怜”),也有对其愚昧的惋惜。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同情转为批评,指出百姓自身游惰才是根本原因,不能一味归咎于天灾。这种理性冷静的态度,正是苏轼政治思想中重视民生、强调教化与自强的体现。全诗结构紧凑,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道德训诫意味。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收录此诗,称其“语简意深,有讽世之意”。
2. 清代纪昀评苏轼《荆州十首》整体:“触目感怀,皆有关政教,非徒模山范水者比。”(《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荆楚之地,土旷人稀,俗尚游惰,东坡此作,实有所指。末二语尤见忠厚之中寓规诫。”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四按语:“此诗刺荒政也。民不勤耕,官不劝农,双重失职,故有‘谁当劝’之叹。”
5. 孔凡礼《三苏年谱》载,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赴黄州途中经江陵(即荆州),作《荆州十首》,反映其对地方治理的关注与思考。
以上为【荆州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