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亭台之下,有佳人身着华美的锦绣衣裳,全身装饰着如明珠般的璎珞。
然而晚间的花香已经消散无踪,再也无法寻觅;花朵已然凋落,露水也已干涸。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苏轼表兄,以画竹著称。
2. 洋川园池: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任知州时所建园林,内有三十处景致,各赋诗一首,苏轼依韵和作。
3. 湖桥:园中一处临湖的桥,为本诗所咏之景。
4. 佳人:美貌之人,此处或实指园中美人,亦可能为诗意象征。
5. 锦绣衣:华美的丝织衣物,形容服饰之贵重。
6. 璎珞: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于颈项,常见于佛教造像或贵族服饰。
7. 明玑:明亮的珍珠,比喻装饰之璀璨。
8. 晚香:傍晚时分的花香。
9. 消歇:消失、停息。
10. 露已晞:露水已干。晞,干燥。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一首,题为《湖桥》。诗通过描绘湖桥边的景物与人物,抒发了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伤。前两句写佳人服饰之华美,光彩照人,象征着盛时之美;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花落露晞、香气消歇,暗示繁华难久、美景不常。全诗以景起兴,借物抒情,语言清丽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写景抒情上的高超技巧,也流露出其对人生无常的哲理思考。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此诗四句皆工,前二句极写华美之象,后二句陡转凄清之境,形成鲜明对比。首句“亭下佳人锦绣衣”以视觉切入,勾勒出一位亭亭玉立、衣饰华贵的女子形象,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次句“满身璎珞缀明玑”进一步细化描写,突出其珠光宝气,似有仙境之感。然而第三、四句笔调骤变,“晚香消歇无寻处”写嗅觉之失落,暗喻美好感受的短暂;“花已飘零露已晞”则直写自然景象的衰败,寓含时光流逝、盛景不再之意。
全诗虽短,却结构严谨,意象丰富,由人及景,由外物及内心,层层递进。苏轼在此不仅描摹景物,更寄托了对生命、时光与美的深刻感悟。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之后,顿生怅惘之情。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组诗为元丰年间苏轼在黄州时所作,追和文同洋州诸景,寄寓闲情逸致,兼含人生感慨。
2. 清代纪昀评苏轼和诗云:“随意抒写,自然超妙,不尚雕琢而风致自远。”(见《瀛奎律髓汇评》)
3. 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丰二年(1079),苏轼得文同年谱诗,因和之,共三十首,皆咏园池小景,然情寓其中。
4. 《宋诗精华录》选录此组诗多首,称其“状物写景,清空如画;因物兴怀,意在言外”。
5. 近人陈寅恪曾言:“苏诗之妙,在能以寻常景物寓深远之思,此等和诗尤见功力。”(见《寒柳堂集》)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