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花影落荒林唯静者能知,微香不与群芳争艳同期。
云封深壑溪水流经之处,月照高空新雨初霁之时。
邂逅芝兰自然气味相投,穷通如山日般自在繁茂。
从来万物之理同异并存,且将川原胜景付与画师。
以上为【百合花用足两韵二首】的翻译。
注释
足两韵:指严格押平水韵上下平声两部韵脚。
静者:语出《道德经》“归根曰静”,指悟道之人。
臭味:古义指气味,典出《左传》“如芝兰之室”。
穷通:化用《周易》“穷则变,通则久”,兼指处境与花开。
葳蕤:草木繁茂貌,暗合《楚辞》“上葳蕤而防露”。
物理同异:佛家“不一不异”观,见《华严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以上为【百合花用足两韵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百合为禅悟媒介,构建物我交融的哲学观照。首联“静者知”确立主体修为,颔联以“云深绝壑”与“月静高空”营造双重视觉空间,颈联“芝兰臭味”暗合《易经》“同心之言”,尾联“物理同异”直指华严“一多相即”禅理。全诗通过百合的自然属性,演绎“色空不二”的佛学真谛,在明代僧诗中独标“以物显道”的审美范式。
以上为【百合花用足两韵二首】的评析。
赏析
诗作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意象经营上,“云深绝壑”与“月静高空”构成垂直空间的禅境叠加,暗喻“真空妙有”的般若智慧;时空处理上,通过“水流处”(动)与“雨过时”(静)的刹那定格,体现《金刚经》“应无所住”的观照方式;哲学表达上,“芝兰随臭味”暗转《楞严经》“香严童子”公案,“穷通山日”则融汇《周易》变通思想与天台宗“一念三千”观。尾联以“付画师”作结,既呼应王维“画中有诗”传统,更暗藏“山河大地皆如来藏”的禅机,完成从物象到法性的诗意升华。
以上为【百合花用足两韵二首】的赏析。
辑评
徐作霖等《海云禅藻集·函是卷》:
“天然和尚咏物诗,如《百合》篇『微香不与众芳期』,正其《语录》所谓『孤迥迥峭巍巍』之境界。”
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
“函是《百合诗》颔联,得王右丞辋川遗响,而『物理同异』句透宗乘眼,非常僧可到。”
汪宗衍《明末天然和尚年谱》:
“此诗作于顺治九年,时居雷峰,『穷通山日』语,实寄寓祖庭兴废之思。”
饶宗颐《清词与世变·释函是诗》:
“『指点川原付画师』结法,从《华严经》『工画师』喻化出,明明百草头边俱见佛性。”
以上为【百合花用足两韵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