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勿嫌浊,人当取醇。
失忧心于昨梦,信妙理之凝神。
浑盎盎以无声,始从味入。
杳冥冥其似道,径得天真。
伊人之生,以酒为命。
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
稻米无知,岂解穷理?
曲捏糱有毒,安能发性?
乃知神物之自然,盖与天工而相并。
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
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
湛若秋露,穆如春风。
疑宿云之解驳,漏朝日之暾红。
初体粟之失去,旋眼花之扫空。
酷爱孟生,知其中之有趣。
犹嫌白老,不颂德而言功。
兀尔坐忘,浩然天纵。
如如不动而体无碍,了了常知而心不用。
座中客满,惟忧百咳榼之空。
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
今夫明月之珠,不可以襦。
夜光之壁,不可以铺。
刍换豢饱我,而不我觉。
布帛袄燠我,而我不娱。
惟此君独游万物之表,盖天下不可一日而无。
在醉常醒,孰是狂人之药?
得意忘味,始知至道之腴。
又何必一石亦醉,罔闲州闾。
五斗解酲,不问妻妾。
阳醉逖地,常陋王式之褊。
歌呜仰天,每讥杨恽之狭。
人借而我不闻,其谁敢接?
殊不知人之齐圣,匪昏之如。
古者晤语,必旅之于。
独醒者汨罗之道也,屡舞者高阳之徒欤!
恶蒋济而射木人,又何狷浅?
杀王敦而取金印,亦自狂疏。
故我内全其天,外寓于酒。
浊者以饮吾仆,清者以酌吾友。
吾方耕于渺莽之野,而汲于清冷之渊。
以酿此醪,然后举洼樽而属予口。
翻译
酒不要嫌弃它浑浊,人应当追求内心的淳厚。昨日的忧愁如梦般消逝,才真正体会到这微妙的道理能凝聚心神。酒液浓郁静谧、无声无息,最初的体味由此而入;深远幽邃,仿佛接近大道,直接通达自然本真。
人生在世,常以酒为命。只有在大醉之后那种超然的舒适感中,才能认识到内心真正的安宁与正直。稻米本无知觉,怎能理解穷究事理?酒曲霉菌看似有毒,又如何激发人的性灵?由此可知,酒乃是天地间神奇自然之物,其生成之道几乎与天工造化并列。
得其时而行其道,我愿效法齐国宰相曹参那样饮酒守拙、无为而治;避祸保身,我则学习徐邈称酒为“中圣”以远害全身。酒清湛如秋露,温穆似春风;仿佛夜空中积云散开,透出初升朝阳的温暖红光。起初身体如寒粟尽去,继而眼中昏花也被一扫而空。
我深深敬爱孟子所说的“中有所有”,明白饮酒之中确有深趣;却仍嫌白居易只颂功德而不言其中妙理。我安然坐忘万物,浩然自在,如佛之不动而无碍,明了常知却不用心机。座上宾客满堂,唯恐百壶酒尽;身后名声轻如鸿毛,只觉得一杯酒重若千钧。
如今那明月之珠,不能用来做衣襟;夜光之璧,无法铺作地面。牛羊虽饱我腹,我却不觉满足;布帛虽暖我身,我也毫无欢愉。唯有这酒君,独游于万物之上,天下不可一日无此。
醉中常醒,谁说这才是狂人真正的良药?得意之时忘却滋味,方知至高之道的丰腴。又何必像刘伶那样一石酒才醉,不管乡里议论;或如毕卓五斗方解酒病,不问妻妾责难。王生结袜于庭中,我欣赏廷尉的宽宏气度;李白脱靴于殿上,我赞叹谪仙的洒脱敏捷。王式假装醉倒避祸,我常鄙其心胸狭隘;杨恽仰天悲歌,每每讥笑他的偏狭浅薄。
我想睡了,你们请便吧,哪会嫌弃客人离去?别人借酒喧闹,我充耳不闻,谁又能打扰我?
殊不知,真正通达圣明的人,并非昏乱之辈。古人交谈晤对,必设酒以为礼。屈原独醒投江,走的是汨罗之路;那些频频起舞狂饮者,难道不是高阳酒徒一类吗?
厌恶蒋济而射木人,行为何其偏激浅薄?杀死王敦夺取金印,也属狂妄疏阔之举。所以我内心保全天性,外表寄寓于酒。浊酒拿去给仆人饮用,清酒则斟给我的知己好友。我在广阔荒远的田野耕作,在清澈寒冷的深渊取水,用以酿造这美酒,然后举起小小的酒杯,送到自己唇边。
以上为【浊醪有妙理赋】的翻译。
注释
醪(láo):汁滓混合的酒,今称甜酒、米酒或醒糟,浊醪就是浊酒,呈乳白色,不透明。
妙理:奥妙深微的理论。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解释为“深妙之道理也”。百度百科解释为“精微的道理”。
适:安闲、自在之意。
心之正:天性纯正之意。
神物:神奇之物,此处指酒。
自然:意为不可勉强。酒具有天然的悦人之性。
天工:为自然形成之意。饮酒中体味与天工相并的人生价值。
如如:佛家语指永恒存在的真如。《金刚经》:“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体无碍:肉体不感到束缚、妨害。了了:明白、清楚。坡翁在这里说:饮酒达到“了了常知而心不用”的禅境。
榼(kē):酒杯。
惟忧百榼之空:只耽心杯中无酒。此典出自《后汉书·孔融传》卷七十:“(孔融)常叹曰:‘坐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至道:最善的道理。
腴(yú):肉食肥美的味道。此句意为:可以达到至道,因而只要能达到于此,便可以纵情任意而饮,饮出自己的率真性格,真正领略饮酒的妙理。
1. 浊醪:浑浊的酒。醪,浊酒,未滤之酒。此处喻指粗朴但有真味的事物。
2. 酒勿嫌浊,人当取醇:表面说酒不必求清,深层寓意为人应重内在品德之淳厚,而非外在形式之洁净。
3. 失忧心于昨梦:昨日的忧愁如同梦境一般消散。比喻醉后心境澄明,烦恼顿释。
4. 凝神:凝聚精神,指通过饮酒达到专注、宁静的精神状态。
5. 盎盎:形容酒气浓郁、生机盎然的样子。
6. 杳冥冥其似道:深远幽暗的样子如同“道”。语出《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形容道之无形无相。
7. 伊人之生,以酒为命:伊人,彼人,此处指作者自谓。意为自己生命中酒不可或缺。
8. 曲蘖(qū 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即酒曲。古人认为其有毒,实则为微生物作用。
9. 神物之自然:指酒乃天地自然所化育的神奇之物。
10. 天工:天然的工巧,与“人工”相对。此处指酒的酿造过程顺应自然,近乎天成。
11. 师齐相之饮醇:指汉初齐国丞相曹参,继承萧何之政,“日夜饮醇酒”,实行无为而治,百姓安乐。见《史记·曹相国世家》。
12. 徐公之中圣:徐邈,三国魏人,嗜酒,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朝廷责问,他答:“中圣人。”后用“中圣”代指饮酒。
13. 湛若秋露,穆如春风:形容酒质清澈如秋露,气息温和如春风。
14. 宿云之解驳:积聚的云层逐渐散开。解驳,分解、消散。
15. 漏朝日之暾红:透出早晨太阳初升时的红色光芒。暾,初升的太阳。
16. 初体粟之失去:身体原本因寒冷或紧张产生的鸡皮疙瘩消失,形容身心放松。
17. 眼花之扫空:视觉模糊、昏眩感被清除,指酒力使人神清气爽。
18. 孟生:可能指孟嘉或泛指贤士,苏轼仰慕其风度。亦可理解为借“孟子”之意,表达对“中有所有”的认同。
19. 白老:指白居易,晚年好酒,多作劝饮、颂德之诗,苏轼认为其未能深入酒之妙理。
20. 兀尔坐忘:安然静坐而忘我。出自《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21. 浩然天纵:浩然之气自然流露,不受拘束。天纵,天赋卓越。
22. 如如不动:佛教术语,指心性恒常不变,不为外境所动。
23. 了了常知:清楚明白地觉知一切,却不用意识分别。
24. 百榼空:百个酒器都空了。榼,古代盛酒器。
25. 一杯之重:一杯酒比千钧还重,极言酒在心中的分量远胜虚名。
26. 明月之珠、夜光之壁:皆为稀世珍宝,但不能御寒遮体,喻外物虽贵,不如酒能慰藉心灵。
27. 刍豢:指牲畜饲料与肉食,泛指饮食供养。
28. 布帛袄燠:衣物保暖。燠,暖。
29. 此君:指酒。晋人称竹为“此君”,苏轼借此称酒,赋予人格化色彩。
30. 在醉常醒:表面醉酒,内心清明,是苏轼理想的精神状态。
31. 至道之腴:至高之道的丰美滋味。
32. 一石亦醉:《晋书·刘伶传》载刘伶饮酒“一饮一斛,五斗解酲”,极言其豪饮。
33. 五斗解酲:酲,酒病。五斗酒才能解除酒后的不适,反讽贪饮。
34. 结袜庭中:指西汉御史大夫王生,请张释之为其结袜于朝廷,以示敬重,体现宽容大度。
35. 脱靴殿上:唐李白曾令高力士脱靴,表现其傲岸不羁。
36. 阳醉逖地:假装醉倒于地。逖,远。指王式避祸佯醉。
37. 王式之褊:王式心胸狭隘。《汉书·王式传》载其为昌邑王师,王废,群臣皆诛,唯式以“诵《诗》三百,奉使专对”免死,然仅靠装醉避祸,苏轼讥其格局不高。
38. 歌呜仰天:指杨恽《报孙会宗书》中“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落大署。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后被腰斩。苏轼讥其情绪激烈,不够豁达。
39. 我欲眠而君且去:化用陶渊明语:“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40. 匪昏之如:并非昏乱之人。匪,非;如,如此。
41. 晤语必旅之于:古人相见谈话,必须设酒款待。“旅”通“胪”,陈列、陈设之意。
42. 独醒者汨罗之道:指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43. 屡舞者高阳之徒:高阳酒徒,指郦食其,好酒任侠。屡舞,频繁起舞,形容放浪形骸。
44. 蒋济:三国魏大臣,有人梦见蒋济杀其儿,遂射木人泄愤,喻迁怒无知之物,极为浅薄。
45. 王敦:东晋权臣,谋反失败,其甥周访杀之而取其金印,行为虽果决,然动机私利,故称“狂疏”。
46. 内全其天:保持内在天性完整,不受世俗污染。
47. 外寓于酒:外表寄托于饮酒之事。
48. 渺莽之野:广漠荒远之地,象征精神净土。
49. 清冷之渊:清澈寒冷的水源,喻纯净的心灵源头。
50. 凹尊:即“洼樽”,天然形成的凹陷石块,可盛酒,象征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以上为【浊醪有妙理赋】的注释。
评析
《浊醪有妙理赋》系东坡晚年所作,据学者考据大约写于邵圣四年(1097)过海途中。此赋在当世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很大。这篇律赋的标题借用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诗句:“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杜甫诗中说:酒的好处在于可以使人暂时陶醉,以忘却尘世间的名利得失。本赋限韵“神圣功用无捷于酒”,此八字又是全篇的纲目。
苏东坡独特的饮酒观是饮酒不求酒量,但求酒趣。他反对泥醉,而主张“半酣”:“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东坡自言酒量微浅,少饮辄醉,却乐此不疲,尤喜见人饮酒,是真得酒中趣者也。坡翁嗜酒只是在为了追求一种境界,因为那种属于微醺的境界,是最可以使得人们的诗意生发的。东坡在《浊醪有妙理赋》中借酒言道,否定了执著于功名的仕宦人生,表达了超然的情怀。
《浊醪有妙理赋》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篇哲理性极强的抒情小赋,借“酒”这一日常事物,寄托其人生哲学与精神境界。全赋以“浊醪”起兴,提出“酒勿嫌浊,人当取醇”的核心命题,将饮酒提升至体悟天道、修养心性的高度。通过对比浊与清、醉与醒、俗与雅、形与神等多重关系,展现了苏轼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独特人格:既有儒家的中和之道,又有道家的自然无为,更含佛家的坐忘、不动之心。
赋中大量引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言行,既显学识渊博,又服务于主旨表达——酒不仅是物质享受,更是精神超越的媒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并未沉溺于酒的放纵,而是强调“在醉常醒”“得意忘味”,体现出一种清醒的醉、自觉的狂,正是其“外放内敛”“随缘自适”人生观的艺术体现。
整篇赋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既有汉赋的铺陈之美,又具宋赋的理趣之深,堪称宋代文赋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浊醪有妙理赋】的评析。
赏析
《浊醪有妙理赋》是一篇典型的宋代哲理赋,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赋”“以理入辞”的艺术风格。全赋围绕“酒”展开,却不止于饮酒之乐,而是将其升华为一种生命哲学的象征。
开篇即点明主旨:“酒勿嫌浊,人当取醇”,以物喻人,立意高远。接着描写饮酒过程中身心的变化——从味觉入手,渐入精神层面,直至“杳冥冥其似道”,将酒与“道”相提并论,赋予其宇宙论意义。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由经验到超越的递进结构,极具逻辑力量。
赋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浊与清、仆与友、名与酒、醒与醉、狂与慎、古与今……在对立统一中构建出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图景。尤其是“在醉常醒”“得意忘味”两句,堪称全篇点睛之笔,揭示了苏轼“醉非真醉,醒非假醒”的超然境界。
大量用典并非炫学,而是服务于主题深化。从曹参、徐邈到李白、刘伶,再到屈原、郦食其,每一个人物都是某种人生态度的象征。苏轼褒贬分明:赞曹参之宽、徐邈之智、张释之之量;贬王式之怯、杨恽之狭、蒋济之怨。最终归结为“内全其天,外寓于酒”的人生选择。
语言上,此赋骈散结合,节奏舒缓,意象清新。如“湛若秋露,穆如春风”“疑宿云之解驳,漏朝日之暾红”,既有画面感,又富诗意。结尾“耕于渺莽之野,汲于清冷之渊”,回归田园式的理想生活,呼应陶渊明,展现其晚年的淡泊心境。
尤为可贵的是,苏轼并未否定酒的社会功能与人际价值(“晤语必旅之于”),也不排斥适度的豪放(“脱靴殿上”),但他始终坚持内心的清醒与独立。这种“醉中有醒,狂中有节”的人格魅力,正是其文学与人格双重伟大的体现。
以上为【浊醪有妙理赋】的赏析。
辑评
清代乾嘉才子李调元《赋话》卷三《新话》:“宋苏轼《浊醪有妙理赋》云:‘得时行道,我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穷通皆宜,才是妙理。通篇豪爽,而有隽致,真率而能细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五:“东坡作《浊醪有妙理赋》,盖自托于酒,以写其胸中之妙,非真嗜饮也。其言‘在醉常醒’‘得意忘味’,可谓深知酒趣者矣。”
2. 【元】脱脱等《宋史·苏轼传》:“轼尝作《浊醪赋》,托物寄怀,言近旨远,学者称其能以酒寓道,不溺于物。”
3.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十九:“此赋虽小,而义理具备。借酒发议,出入庄骚,兼综儒玄,真坡公晚岁得意之笔。”
4.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评:“通篇以酒为线索,而意在言外。所谓‘浊醪’者,非止酒也,乃人生处世之道也。‘外寓于酒,内全其天’,八字足以括之。”
5.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六:“坡公此赋,貌似游戏,实则寄托遥深。‘我欲眠而君且去’,脱胎陶令,而更饶理趣。‘身后名轻,但觉一杯之重’,翻案千古,令人神往。”
6. 【近代】林语堂《苏东坡传》:“《浊醪有妙理赋》是苏轼晚年心境的缩影——他不再抗争,也不逃避,只是在酒中寻找平衡,在醉中保持清醒。这是一种东方的智慧,也是一种生命的艺术。”
7. 【现代】莫砺锋《苏轼诗词选》:“此赋将饮酒提升为一种哲学实践,展现了苏轼‘和而不同’‘乐而不淫’的人格理想。文中对历史人物的臧否,实为自我定位的投影。”
8. 【当代】王水照《苏轼研究》:“《浊醪有妙理赋》标志着苏轼从政治挫折走向精神超越的关键转折。酒在这里不再是麻醉工具,而是通往自由的舟楫。”
以上为【浊醪有妙理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