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畏事之弊,与生事均。譬如无病而服药,与有病而不服药,皆可以杀人。夫生事者,无病而服药也。畏事者,有病而不服药也。乃者阿里骨之请,人人知其不当予,而朝廷予之,以求无事,然事之起,乃至于此,不几于有病而不服药乎?今又欲遽纳夏人之使,则是病未除而药先止,其与几何。
翻译
治理国家既不可无端制造事端,也不可一味畏惧事端。畏惧事端的弊病,与制造事端是相同的。譬如没有病而服药,与有病却不服药,都足以致人死亡。制造事端,好比无病服药;畏惧事端,则好比有病不服药。此前阿里骨的请求,人人都知不应答应,但朝廷却应允了他,以求暂时安宁,然而事态的发展竟到了如今的地步(指边境冲突),这岂不近似于有病不服药吗?现在又想匆忙接纳西夏的使者,这就像是病未痊愈却先停止服药,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呢?
以上为【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的翻译。
注释
鬼章:北宋时期青唐羌首领,曾与西夏勾结侵宋。
西羌、夏人:指西北地区的吐蕃部落与西夏政权。
生事:主动挑起争端。
畏事:因恐惧而消极避事。
阿里骨:当时青唐羌首领,曾向宋朝提出不合理要求。
遽纳:匆忙接纳。
其与几何:意为“还能有什么帮助呢”,语出《诗经·唐风·绸缪》。
以上为【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的注释。
评析
核心论点:
苏轼提出“不可生事,亦不可畏事”的辩证治国理念,强调政策的平衡性。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以“服药”为喻,将抽象政治原则具象化,生动犀利。
历史参照:引用朝廷对阿里骨的妥协导致事态恶化,增强说服力。
现实针对性:
批判当时朝廷对西夏的绥靖政策,主张对外策略应坚持原则、保持连贯。
以上为【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的评析。
赏析
这是北宋元二年(1087年)九月八日,时任翰林学士朝奉郎知制诰兼侍读的苏轼就西羌、西夏事宜写给宋哲宗的奏议。
元二年八月,北宋俘获了与西夏勾结的西藩首领鬼章,槛送汴京。这是宋朝开国以来首次俘获敌国元凶,百官称贺。苏轼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指出:“安危之机,正在今日。若应之有道,处之有术,则安边息民,必自是始。不然,将骄卒惰,以胜为灾,亦不足怪。”他就北宋的边防政策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意思是,治理国家既不可随便制造事端,也不可胆小怕事。苏轼指出,“生事”如无病而服药,“畏事”如有病而不服药,它们的害处相同,都会置人于死地,并批评了北宋政权在处理对外事务上的失策。苏轼意在奉劝朝廷,既要谨慎持重,不可无端生事;遇事又不可退缩,要主动作为。
此札子体现了苏轼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逻辑严密:开篇立论,类比展开,实例佐证,层层推进。
语言精警:“无病服药”与“有病不药”的对比,成为后世论政的经典比喻。
忧患意识:直指妥协政策的短期性与危害性,呼吁主动应对边患。
文中既见儒家的中庸智慧(不偏不倚),又具兵家的务实精神,堪称宋代政论文的典范。
以上为【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的赏析。
辑评
《宋史·苏轼传》:
“轼论事切直,如《因擒鬼章札子》之类,皆洞悉边情,不为空言。”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以医喻政,深切著明,足为御外之龟鉴。”
清·乾隆《御选唐宋文醇》:
“曲尽事理,老成谋国之见,非徒以文辞胜也。”
此文写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时苏轼任翰林学士。
鬼章被擒后,朝廷对西夏态度摇摆,苏轼上此札反对草率议和,主张巩固战果。
文中“阿里骨事件”指元丰年间宋朝对其割地求和,反致其联合西夏侵扰的教训。
以上为【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