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湖面上菰蒲蔓延无边,水色苍茫辽阔,荷花在夜里悄然绽放,清风中飘来露水与花香。渐渐看见远处寺庙透出明亮的灯火,更期待在天色昏暗、月影隐去之时,静观那幽邃迷离的湖光。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菰(gū)蒲:菰草和菖蒲,均为水生植物,常生于湖泽岸边,此处形容湖面植被茂密、延展无际。
2. 水茫茫:形容湖面广阔,水汽氤氲,视野模糊,一片苍茫之态。
3. 荷花夜开:指荷花在夜间开放,古人认为荷花昼开夜合,但某些品种或气候条件下亦有夜间开放现象,此处可能为诗意描写,突出静谧氛围。
4. 风露香:夜风中夹杂着荷香与露水的清新气息。
5. 渐见灯明出远寺:远处寺庙逐渐显现出灯火,暗示天色渐暗,夜已深。
6. 更待月黑看湖光:并非指完全无月,而是期待在月色隐没、天地幽暗之时,欣赏湖面微光闪烁的神秘景象。
7. 《夜泛西湖五绝》:苏轼于杭州任职期间所作,共五首,此为其一(或部分版本列为第二首),描写泛舟西湖的夜景。
8.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词文俱佳,风格豪放旷达,亦善写细腻景物。
9. 宋代西湖:当时西湖已是著名游览胜地,苏轼曾两次任职杭州,疏浚西湖,筑苏堤,与西湖关系密切。
10. 泛:乘船游览。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夜游西湖所作组诗《夜泛西湖五绝》中的代表之作,描绘了夏夜西湖的静谧与空灵之美。全诗以自然意象为主,通过视觉(水茫茫、灯明、湖光)、嗅觉(风露香)和心理感受(渐见、更待)的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清幽深远的意境。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借景写情,表现了其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心境,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寄情山水、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语言简练,意境开阔,是苏轼写景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夜泛”为题,聚焦于夜晚西湖的独特美感。首句“菰蒲无边水茫茫”以宏阔笔法勾勒出湖面的浩渺无垠,植物繁茂,水气弥漫,奠定全诗朦胧静谧的基调。次句“荷花夜开风露香”转入细腻感受,不仅写视觉之美,更以嗅觉传达夜的清新与生机,使画面立体可感。第三句“渐见灯明出远寺”引入人文元素,远处寺庙的灯火如星点般浮现,既点明时间推移,又增添幽远禅意。末句“更待月黑看湖光”尤为精妙,“更待”二字体现诗人主动的审美期待,不满足于眼前之景,而向往更深沉、更神秘的湖光夜色,表现出一种超越现实、追寻意境之美的文人情怀。全诗由近及远,由实入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风神潇洒,兴象玲珑,往往于寻常景物中得无穷韵味。”此诗正体现此种特质。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苏轼写景诗云:“随手挥洒,自然超妙”,可与此诗风格相印证。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称苏轼西湖诸作“清空一气,翛然不群”,此诗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正合此评。
4. 现代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苏轼善于“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此诗取常见之景,却写出新颖感受,尤以“更待月黑看湖光”一句,别具哲思与审美期待。
5.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其诗文:“总能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与自由的象征。”此诗正是东坡亲近自然、物我两忘心境的真实写照。
以上为【夜泛西湖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