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岭上黄千叶,载酒年年踏松雪。
刘郎去后谁复来,花下有人心断绝。
东斋夜坐搜雪句,两手龟坼霜须折。
无情岂亦畏嘲弄,穿帘入户吹灯灭。
纷纷儿女争所似,碧海长鲸君未掣。
晴光融作一尺泥,归有何事真无说。
泥乾路稳放君去,莫倚马蹄如踣铁。
翻译
万松岭上枯黄的松针层层叠叠,我年年载酒而来,踏着松林间的积雪。刘郎(指刘禹锡)那样的高士早已离去,如今还有谁再来?花下伫立之人,内心早已悲痛欲绝。我在东斋夜坐苦思雪诗,双手冻得如龟裂,白须也似被霜折断。雪花看似无情,难道竟也害怕被人嘲弄?偏偏穿帘入户,吹灭我的灯火。纷纷扬扬的雪片,孩子们争相比拟其形状,如同碧海中长鲸尚未被牵掣。清晨望去,云汉浩渺与天相接,回看我的小诗,却像点缀其间的斑点。欧阳、赵、陈诸友已在门外,急忙清扫庭院,铺上木屑以防滑倒。交情虽如雪中柏树般坚贞,聚散却如风中花絮般迅疾飘忽。阳光一照,积雪融成一尺深的泥泞,你归去时还有什么可说呢?泥干路稳,才真正可以放心离去,莫要倚仗马蹄坚硬如铁而大意跌倒。
以上为【用前韵作雪诗留景文】的翻译。
注释
1. 前韵:指此前他人或自己所作诗的用韵,此处应为苏轼此前与景文唱和诗的韵脚。
2. 万松岭: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附近,宋代为游览胜地,多植松树。
3. 黄千叶:形容松针枯黄繁多,状如落叶。
4. 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再游玄都观》有“前度刘郎今又来”之句,此处借指昔日高士或旧友。
5. 心断绝:内心极度悲伤,情感断裂。
6. 东斋:作者居所的书斋,可能指杭州官舍中的书房。
7. 龟坼:形容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如龟甲纹。
8. 霜须折:胡须如被霜折断,极言寒冷之甚。
9. 点缬(xié):丝织品上的斑点花纹,此处比喻小诗在宏大天象中显得微小。
10. 踣(bó)铁:马蹄踏在冰上易滑倒,“踣”即跌倒,“踣铁”形容马蹄坚硬却仍可能失足。
以上为【用前韵作雪诗留景文】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所作,是和友人景文(张景文)唱和之作,用前人之韵写雪景与人生感慨。全诗以“雪”为线索,贯穿自然景象、生活细节与人生哲理。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世事无常的感叹;既写雪中清寒之境,又寓人生冷暖之思。诗中融合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风趋于沉郁而又不失旷达的特点。末句劝友人“莫倚马蹄如踣铁”,更是以生活细节点出人生需谨慎前行的哲理,耐人寻味。
以上为【用前韵作雪诗留景文】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开篇以“万松岭上黄千叶”起兴,描绘冬日萧瑟之景,继而引入“载酒踏雪”的雅事,展现诗人不避严寒、寄情山水的情怀。第二联用“刘郎去后”暗喻知音难觅,流露出孤独之感。第三联转写夜中苦吟之状,“两手龟坼霜须折”生动刻画出诗人于寒夜执笔的艰辛,极具画面感。第四联以拟人手法写雪“无情岂亦畏嘲弄”,赋予自然以情绪,妙趣横生又含讽刺意味。第五、六联由景入情,通过孩童比雪、友人扫院等细节,表现人间温情与聚散无常的对比。“交游虽似雪柏坚,聚散行作风花瞥”二句尤为警策,将友情之坚与人生之暂并置,形成强烈张力。结尾由雪化泥引出“归有何事真无说”,归于平淡,却又在“泥乾路稳放君去”的叮嘱中透出深切关怀。最后以“莫倚马蹄如踣铁”作结,语重心长,既是实写路况,更是人生警示,体现出苏轼一贯的理性与温情并重的品格。全诗语言平实而不失典雅,情感深沉而不滞重,堪称宋诗中融情入理的佳作。
以上为【用前韵作雪诗留景文】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此诗情景交融,语淡而意远,于寻常景物中见人生至理。”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交游虽似雪柏坚,聚散行作风花瞥’,十四字道尽世情,非东坡不能道。”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起手苍茫,中幅细腻,收处悠然言外,结构完密,雪诗至此,可谓兼备。”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杭诗多清丽,此独沉郁,盖感年华之易逝,叹交游之难久,故语带风霜,而情尤笃厚。”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以日常琐事发慨叹,此诗从踏雪、吟诗、扫院、化泥诸细处着笔,而终归于人生行藏之理,典型东坡家法。”
以上为【用前韵作雪诗留景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