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色如芙蓉般秀美,溪水似画幅般明亮。真实的游历在洞穴与苍茫水波之下展开。迎着清风,遥想当年斩蛟英雄的英灵,那长桥至今仍横跨江上,千载不朽。如今我解下玉佩、抛却簪笏,向往归隐田园,过问田地房舍,在渔樵之间共享黄鸡白酒的闲适生活。昔日如陈元龙般的少年豪气已不再,耳中也早已洗净了功名利禄的喧嚣话语。
以上为【踏莎行】的翻译。
注释
罨(yǎn)画:色彩鲜明的绘画。
真游:谓作道教胜地或道观之游。阳羡有张公洞,相传汉代天师张道陵曾驻迹修行于此,故以“真游”目之。
斩蛟:西晋周处,阳羡人,少年时凶强使气,与南山虎、长桥蛟合称“三横”,曾为乡里所患,后来他翻然自新,杀虎斩蛟,终成一段佳话。
解佩:佩是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因谓脱去朝服辞官为“解佩”。
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渔樵:原指打鱼砍柴,这里指隐居。
1.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
2. 芙蓉:莲花,此处比喻山色清秀如莲花绽放。
3. 罨画:杂色的彩画,指色彩斑斓的画卷,形容溪水清澈明丽如画。
4. 真游:真实游览,亦暗含“得道真游”之意,有道教游仙意味。
5. 斩蛟灵:指周处斩蛟除害的传说。周处少时横行乡里,后改过自新,入水斩蛟,为民除害,成为忠臣孝子。
6. 长桥:相传为周处所建之桥,位于宜兴等地,象征其功业长存。
7. 解佩投簪:解下佩饰与官簪,表示辞官归隐。“佩”为官员服饰,“簪”为束发固冠之具,皆象征仕宦身份。
8. 求田问舍:购置田产房舍,语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原为许汜被陈登(元龙)讥讽只知谋私利,此处反用其意,表达主动放弃功名、安于平淡。
9. 黄鸡白酒渔樵社:指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黄鸡白酒为乡间宴饮之物,渔樵代表隐逸之士。
10. 元龙非复少时豪:元龙,即陈登,字元龙,豪士。此句谓自己已非年少时那般豪情万丈,表达了年岁与心境的变化。
以上为【踏莎行】的注释。
评析
《踏莎行·山秀芙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所作诗词之一。
此词为苏轼晚年作品,抒发了其历经宦海沉浮后对仕途的厌倦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词以写景起兴,转入怀古,再述自身志趣之变,情感由激越转为冲淡,体现了苏轼“外儒内道”的人生哲学。词中用典自然,意境开阔,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展现了东坡晚年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踏莎行】的评析。
赏析
本词结构清晰,情景交融,层层递进。上片写景怀古:以“山秀芙蓉,溪明罨画”开篇,描绘出一幅清丽脱俗的江南山水图,为全词奠定高洁清远的基调。“真游洞穴沧波下”一句,既写实地游览,又暗含道家“洞天福地”的理想境界,体现苏轼对自然与超脱的向往。继而引入周处斩蛟的典故,借古人英烈之迹抒发对功业的追思,然“长桥千载犹横跨”一句,已透露出历史沧桑、功业虽存而人已远的感慨。
下片转向自我抒怀。“解佩投簪”四字决绝有力,标志人生方向的根本转变。从庙堂走向田野,从政治回归生活,“求田问舍”本为贬义,但在此处被赋予新的意义——不是庸俗逐利,而是主动选择宁静淡泊。“黄鸡白酒渔樵社”以朴素意象勾勒出理想中的退隐图景,充满人间烟火气却又远离纷争。
结尾两句尤为深沉:“元龙非复少时豪,耳根洗尽功名话。”前句自叹豪情不再,实则是一种超越;后句“耳根洗尽”,化用佛道语言,表明内心彻底摆脱了世俗名利的缠绕。这种“洗尽”不是消极颓唐,而是历经磨难后的澄明与自由。整首词由景入情,由古及今,由外而内,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堪称苏轼晚年词作中“绚烂归于平淡”的典范。
以上为【踏莎行】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艺苑雌黄》:“东坡此词,清旷中有沉郁之致,非徒写景叙事而已。”
2.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元龙非复少时豪’,读之令人神伤,盖英雄迟暮,百感交集,非阅历深者不能道。”
3.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上言古人之迹,下言今我之心,对照成章,感慨系之。‘耳根洗尽功名话’七字,可作千古退士箴言。”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然其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可为此词定性,“旷”字正合此篇超然之境。
5. 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上片写景怀古,下片言志抒情。周处斩蛟,功在一时;东坡洗心,德垂永久。结语沉痛而洒脱,洵为佳构。”
以上为【踏莎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