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夜光之宝不会自我炫耀,千里马的才能也难以轻易被人识别。
从来珍贵之物往往出自微贱之处,一件狐皮袍子或许由一片片腋毛积成,五张黑羊皮也曾赎回贤人百里奚。
你这位贤明的江东守臣,能将程之邵这样的人才收于幕府之中,实为难得。
程君才华内敛,并不张扬,一旦被发现,便显出非凡之质;他虽已得用,却从不随波逐流。
我曾留你在身边共事,希望你能继续辅佐此地官府,助我分担政务,也让我得以体恤百姓的困苦。
两年来我们促膝长谈,情谊深厚,却忽然要拱手作别,一去不返。
树林幽深则伏藏着猛兽,河岸变迁则潜藏的珍宝也随之移动。
你这一去将归向何处?失去你,我内心徒然悲伤。
念及你如宗庙中的瑚琏美器,本是朝廷台阁所应倚重之才。
你此去定会有新的际遇与契合,又岂应因私情而挽留不舍?
以上为【送程之邵籤判赴阙】的翻译。
注释
1. 程之邵:字懿叔,眉山人,苏轼同乡,曾任陕州户曹、邠州通判等职,后入朝为官。
2. 籤判:即签书判官厅公事,宋代地方官府属官,掌文书事务,地位重要。
3. 赴阙:赴京,古代称京城为“阙”,意指入朝任职。
4. 夜光:指夜光璧,传说中夜间发光的宝玉,喻杰出人才。
5. 天骥:日行千里的骏马,喻非凡之才。
6. 一狐腋:狐狸腋下的白毛最为珍贵,集众腋而成裘,喻微小积累可成大器。
7. 五羖皮:指百里奚故事。春秋时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赎回,任以国政,称“五羖大夫”。
8. 江东守:指当时镇守江东的地方长官,此处或泛指有识人之明的上司,也可能暗指苏轼自己(苏轼曾任杭州知州,属江东地区)。
9. 珊瑚琏:古代宗庙盛黍稷的贵重礼器,常用来比喻有治国才能的贤人。
10. 台阁:汉代以来称尚书台为台阁,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此处指朝廷要职。
以上为【送程之邵籤判赴阙】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送别属僚程之邵赴京任职之作,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对同僚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国家用才之道的思考。全诗以比喻开篇,借“夜光”“天骥”喻贤才之难识,继而以“狐腋”“羖皮”强调贤才可出于卑微,凸显程之邵虽出身不显而才德兼备。诗中赞其“无华岂易识,既得不自随”,既肯定其内在品格,又赞扬其独立操守。后半转写离情,情感真挚而不失节制,结尾以“去矣会有合,岂当怀其私”升华,体现苏轼豁达的胸襟和以国事为重的情怀。全诗结构严谨,比兴自然,语言凝练,情理交融,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赠别佳作。
以上为【送程之邵籤判赴阙】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典雅庄重的语言,抒发了对贤才的敬重与惜别之情。开篇以“夜光”“天骥”起兴,立意高远,既点出人才难识的主题,也为全诗奠定了沉郁而崇高的基调。中间以“狐腋”“羖皮”两个典故,强调贤才不必出身高贵,呼应苏轼一贯主张“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政治理念。
“贤哉江东守”一句,表面赞美主官识才,实则暗含自许之意——苏轼在杭州任上举荐多人,程之邵正是其幕中奇士之一。接下来“无华岂易识,既得不自随”八字,刻画出程之邵低调务实、持守独立的形象,堪称人物写照的点睛之笔。
后半转入抒情,“二年促膝语,一旦长揖辞”对比强烈,道尽共事情深与离别猝然之痛。“林深伏猛在,岸改潜珍移”两句富于哲理,既写自然之变,亦喻人事迁转,暗示人才流动乃势所必然。结尾处由个人情感上升至家国格局,劝慰自己亦劝勉对方:以君之才,必当用于庙堂,不应因私情而滞留。全诗由识才、惜才到送才,层层递进,情理兼备,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与政治家的双重高度。
以上为【送程之邵籤判赴阙】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托意深远,以古喻今,辞气慷慨,非徒作送别语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起结俱有寄托,中幅典切不浮,苏集中之近杜者。”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林深伏猛在,岸改潜珍移’,造语奇警,写尽世路迁流之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诗多奔放,此独沉着,盖送贤才入朝,不敢轻率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在论述苏轼赠别诗时指出:“苏集中如《送程之邵签判赴阙》之类,寄慨遥深,不专以流畅见长,可见其诗境之广。”
以上为【送程之邵籤判赴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