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闭门不出,仿佛生命将要终结。
在萧然简陋的居室中,却仍不得不有所作为,如同身处战事之中。
我的老师是道家老子(柱下史),他教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金刀虽锋利无比,却从未听说能砍断风。
世人总想困住我,但我早已安于贫困。
既然穷困已极,那就索性辟谷修道吧,从容静观这百年世事的流转。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翻译。
注释
1. 闭门不复出:指隐居不出,谢绝世俗往来。
2. 兹焉若将终:此时此地,仿佛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表达一种与世隔绝、心如死灰的心境。
3. 萧然环堵间:形容居所简陋,四壁空空。“环堵”指一丈见方的空间,常用来形容贫士居室。
4. 乃复有为戎:即使隐居,仍不得安宁,仿佛还处在战争或纷争之中。“为戎”喻指内心的挣扎或外界的压力。
5. 我师柱下史:指以老子为师。老子曾任周朝柱下史(掌管图书典籍的官),后成为道家始祖。
6. 久以雌守雄:语出《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意为知晓刚强,却甘居柔弱,以柔克刚。
7. 金刀虽云利,未闻能斫风:金刀象征强力与权势,但再锋利也无法砍断无形之风,比喻强权无法战胜自然之道。
8. 世人欲困我:指政敌或世俗之人企图压制、陷害诗人。
9. 我已长安穷:我早已安然接受贫穷的处境。“安穷”出自《楚辞·九章》,表示安于困顿而不改其志。
10. 穷甚当辟谷,徐观百年中:困穷至极,便应断食修道(辟谷),以清净之心慢慢观察人生百年的变迁。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拟陶渊明《拟古》之作,共九首之一,体现了苏轼晚年对人生、仕途与道家思想的深刻体悟。诗人借闭门隐居之景,抒写内心超脱世俗纷扰、回归自然本真的志向。面对外界压迫与人生困顿,他选择以道家“守雌”“无为”的智慧应对,表现出一种安贫乐道、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简淡,意境深远,融合了陶诗的冲和与苏轼自身的旷达,在拟古中见新意,于平淡中见哲思。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陶渊明式的朴素语言,表达了苏轼晚年深沉的人生感悟。开篇“闭门不复出”即营造出孤寂隐逸的氛围,而“兹焉若将终”更透露出一种生死置之度外的决绝。然而“萧然环堵间,乃复有为戎”一句转折,揭示即便退隐,内心仍难逃纷扰,现实压力如影随形。
诗人随即转向道家智慧,以“柱下史”(老子)为精神导师,提出“以雌守雄”的处世哲学——不争而胜,柔弱胜刚强。通过“金刀斫风”的妙喻,强调人力与权势在大道面前的无力,凸显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核心理念。
后四句转入自我宽慰与超脱:世人虽欲困我,我却早已安于清贫;既然如此,不如彻底放下肉身欲望,辟谷修道,以旁观者姿态静看百年浮沉。这种态度既是对现实的无奈回应,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全诗结构严谨,由外及内,由现实到哲思,层层递进。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充分展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思想境界,以及他在逆境中保持旷达的精神力量。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此拟陶之作,得其神理,非徒形似。‘金刀斫风’二语,尤为奇警,可谓深得老庄之旨。”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苏公晚年诗多归于恬淡,此首尤见静远之致。‘我已长安穷’五字,包含无限感慨,而语极平和,真能化悲愤为冲和者。”
3. 方东树《昭昧詹言》:“起结俱有陶意,中间议论精微。‘雌守雄’‘斫风’等语,皆从《老子》中来,非熟于道家言者不能道。”
4. 陈衍《宋诗精华录》:“苏公于陶,非仅步趋,实能神会。此诗言隐居而仍有忧患,言守柔而能制刚,盖身在尘网,心游物外者也。”
以上为【和陶拟古九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