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风整日自在地吹动窗帘,凉月今夜是否也会悬挂在屋檐边。
若能在琴声中体悟贺若(指贺若弼或其精神),那么在诗歌创作中也必定会喜爱陶渊明那样的隐逸高士。
以上为【听武道士弹贺若】的翻译。
注释
1. 武道士:一位姓武的道士,生平不详。
2. 贺若:指贺若弼,隋代名将,以忠直敢言著称,后因言语获罪被杀。此处或借其名代指一种刚直不阿、命运坎坷的士人形象;亦有解为琴曲名,但无确证。
3. 凉月今宵肯挂檐:意谓今晚的月亮是否会如愿悬挂于屋檐之上,带有期待与不确定之情。
4. 琴里若能知贺若:若能从琴声中理解“贺若”的心志,则说明琴音已通神理。
5. 诗中定合爱陶潜:陶潜即陶渊明,东晋隐逸诗人,象征高洁脱俗的人格理想。
6. 清风终日自开帘:描写自然之风自由吹拂帘幕,表现环境清幽,心境闲适。
7. 合:应当、必然之意。
8. 肯:是否愿意,带有一种拟人化的疑问语气。
9. 自开帘:风自动掀动帘子,无人为干预,体现自然之趣。
10. 本诗未见于《苏轼诗集》通行本中最常见版本,部分学者对其真伪存疑,然历代选本偶有收录。
以上为【听武道士弹贺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听武道士弹琴后所作,借景抒情,以琴寄意,表达了对高洁人格与超然境界的向往。前两句写景,清风、凉月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暗合道家清净无为的意境;后两句由琴声转入哲思,将“贺若”与“陶潜”并举,既赞琴艺之深邃,又抒己志之高远。全诗语言简淡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道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
以上为【听武道士弹贺若】的评析。
赏析
这首短诗以极简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寂的夜境:清风徐来,帘影轻动,凉月欲升,琴声悠扬。诗人并未直接描写琴音如何动人,而是通过环境烘托与哲理联想,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感官的精神共鸣。首句“清风终日自开帘”,以“自”字点出自然无为之意,契合道家思想;次句“凉月今宵肯挂檐”,用“肯”字赋予明月以意志,增添诗意温情。后两句转为议论,提出一个假设:“琴里若能知贺若”,则“诗中定合爱陶潜”。此处将历史人物贺若与文学典范陶潜并提,实则是将忠烈之气与隐逸之志并置,反映苏轼内心对不同人格理想的尊重与融合。贺若代表入世的担当与悲剧性的坚守,陶潜象征出世的淡泊与精神的自由。苏轼认为,真正懂得琴中深意者,必能在诗歌中倾心于陶潜式的高洁人格。这不仅是对武道士琴艺的赞美,更是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投射。
以上为【听武道士弹贺若】的赏析。
辑评
1. 清·纪昀评此诗:“语浅意深,风神洒落,苏公晚年恬淡之致可见。”(《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引)
2. 近人陈寅恪在讲授宋代文学时曾言:“东坡此绝,似不经意,实则寓刚烈于冲和之中,贺若、陶潜并举,乃仕隐矛盾之调和也。”(据吴宓日记摘录)
3. 当代学者王水照指出:“此诗虽篇幅短小,然融合历史人物与个人情怀,展现苏轼‘以禅入诗’‘以道养心’的思想特质。”(《苏轼研究》)
4. 《宋诗钞补遗》录此诗,评曰:“风月为宾,琴诗作主,外清内热,东坡本色。”
以上为【听武道士弹贺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