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虽然三十不到,但已二十有余,常日受饥饿,靠吃蔬菜充肠肚。有一位桥头老人对我怜念,赠给我讲军家韬略的一卷兵书。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四)】的翻译。
注释
未有:一作“未满”。吴正子云:今长吉言三十岁犹未有,但二十余岁耳,而饥困已如此。长吉此以三十为说,年仅二十七不满三十,岂非诗哉?
小甲蔬:原为莩甲尚小的蔬菜,此处指野菜。甲,新芽。
因遗戎韬一卷书:张良游下邳,桥上有老父使良取履,后出一编书授之,乃太公兵法。戎韬,即《太公六韬》,此处指兵书。
三十未有二十馀:年龄超过二十岁,但还未到三十岁。李贺一生仅二十七岁,此诗应作于其二十岁后,表达壮年未得志之感。
小甲蔬:初生的嫩蔬菜,或指野菜。形容食物粗劣,生活贫困。
桥头长老:暗用“张良圯桥进履”的典故。《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曾在下邳圯桥遇一老者(黄石公),老者考验张良后,授予他《太公兵法》。
戎韬:即兵书,指《太公兵法》。戎,军事;韬,韬略,计谋。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四)】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李贺《南园》组诗中直抒胸臆的一首,以简练的语言道出了诗人身处困境、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心境。前两句从自身现状写起,“三十未有二十馀”点明自己正值大有可为的壮年,“白日长饥小甲蔬”却描绘了一幅穷困潦倒、连基本温饱都难以维持的窘迫图景,巨大的反差中蕴含着强烈的愤懑与不平。后两句笔锋一转,借用汉代张良在圯桥遇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像张良一样得到赏识和机遇,通过学习韬略为国效力、一展抱负的迫切愿望。全诗在自伤身世中寄寓着对未来的期待,情感真挚而强烈。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四)】的评析。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欲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首句写年龄,抒发了怀才不遇、英年遭弃的愤懑情怀。次句极写诗人困苦的处境,为下文弃笔从戎的描写作必要的铺垫。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并没有绝望,祈愿能以投笔从戎的方式得到重用,而有一番作为,为国效力。全诗辞意显豁,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风激壮豪迈的一面。
本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用典的巧妙与情感的张力。诗人并未直接呼喊怀才不遇,而是通过“桥头长老”这一典故,将自己与张良类比。张良在得书后成为一代帝师,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而诗人自己也渴望得到这样的机遇来改变命运、报效国家。这个典故的运用,将个人当下的穷困与对未来的宏伟抱负紧密联系起来,使短短四句诗包含了巨大的情感容量。此外,“相哀念”三字值得玩味,它既写出了现实的冷酷(需要被怜悯),也反衬出诗人内心无人理解的孤独与高傲。全诗语言质朴如话,但内涵深远,在李贺瑰丽奇崛的整体诗风中,显得别具一格,以其真实的痛感与炽热的渴望打动人心。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四)】的赏析。
辑评
清代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此诗)盖为困顿无力者发。‘桥头长老’二句,言己之穷困,或有如黄石公之流,哀而授之以书,使得以出而用世。”
清代黎简《李长吉集评》:“此作亦快心露骨。非惟不恕,且不自恕也。末二句,痴人妄想,借此自慰,愈见其悲。”
以上为【南园十三首(其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