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纸累幅过当,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实无捷径必得之术。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翻译
已经很久没有和你通信了,这是因为我又老又生病,所以常常忘记事情,哪承受得住你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的期望呢?我年轻参加科举时,记录有题目的延续与变迁,大致和这几年的题目相同。也有一些文章,文采不怎么好,但是却中举了,现在是没有了,实际上这是没有用的。学习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但像你这样才高八斗,年富力强,努力地学习几年,自然会有所领悟,有所收获的,其实这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我的意思是希望你能成为学者,每本书都读完几次。书籍多得像海洋一般,什么方面的都有,以人的精力,不能全部都读到,只是要找那些想要学习的来读。所以希望你每次作一次计划,就像想知道古今的兴亡、圣贤的作为,专门地学习这一方面,不要有其他的想法。下一次又作一次计划,找典故、典章一类的书,都是像这样。其他方面的都仿照这个办法。这个虽然办法笨一些,但是某一天学成的时候,样样精通,与那些本本书都读的人就不能同日而语了。不是什么能很快提高水平的办法,让你见笑了。
你在另页长信中对我推许过当,
我年老多病记忆衰退,
怎堪俊杰之士如此期望。
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
记录典章制度的沿革及考题等,
大体与近年应试者相同。
也有些章法特别的文章,
侥幸中第后就被考官收去,
现在都已不存,不过也无用处。
实在没有捷径必中的方法。
但以你的高超才学与精力,
积累学问数年,自有成功之道,
而其实这一切皆由命定。
依我浅见希望少年治学之人,
每读一书都应分遍研读透彻。
书籍丰富如入沧海,百货俱备,
但人的精力有限,不能全部汲取,
只能获取最需要的部分。
因此希望学习者每次专注一个主题探求。
若想研究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为,
就专从此角度探求,不生杂念。
另读一遍时,专求事迹典故典章制度等,
也照此法。
其他主题皆仿效此例。
这方法虽显迂拙,但日后学成,
可应对各方挑战,与泛览涉猎者不可相提并论。
这绝非速成之法。
说来可笑。
以上为【又答王庠书】的翻译。
注释
王庠: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
堪:担当,承当。
应:参加
节目:原指树木坚硬的结节,这里指应举时题目较难的文章。
才尘:才华像尘土,不值一提,谦辞。
忝后:名列于榜后。
得:成功。
卑意:我的意思。
王庠:荣州人,苏辙女婿,苏轼晚年重要通信对象。
节目文字:唐宋科举术语,指结构精巧的程文。
八面受敌:《孙子兵法》“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读书转化。
速化之术:针对王安石“三经新义”等科举速成体系的批判。
以上为【又答王庠书】的注释。
评析
《又答王庠书》是北宋诗人苏轼写的一篇散文,为苏轼写给女婿的家书。王庠,字周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苏辙的女婿。苏轼对王庠少年丧父,哀愤深切,闭户苦读,遂精通经史百家,颇多赞誉,曾称他“笔力有余,出语不凡。”然而却多所教诲。本文是回答王庠问学的一封书信。书中所言求学无捷径可走、“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及选题要专的学习方法,都是有益的。
结构艺术:从自谦废忘(抑)到方法论阐述(扬),形成欲扬先抑的劝学逻辑。
隐喻系统:“书富如海”与“八面受敌”的军事隐喻,构建独特的认知拓扑学。
辩证思维:承认“皆命也”的客观限制,又强调“积学数年”的主体能动。
语言风格:口语化表达(“可笑可笑”)与精深方法论形成张力,体现苏文平易中的智慧。
以上为【又答王庠书】的评析。
赏析
这封学术书信在三个层面展现苏轼的教育智慧:首先以“老病废忘”的自我解构消解权威姿态,创造平等对话空间;继而通过“书海-百货”的意象群,揭示知识无限性与认知有限性的永恒矛盾;最终提出“八面受敌读书法”的解决方案,其精髓不在机械的分遍阅读,而在“勿生余念”的专注力训练——这与现代心理学“心流”理论不谋而合。文中“其实皆命也”的感叹,并非消极宿命论,而是对科举制度异化的清醒认知,与《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的生命感悟同源。全篇在“无用-有用”、“迂钝-速化”的辩证中,完成对功利性学习的超越,至今仍是研究宋代教育思想的关键文本。
以上为【又答王庠书】的赏析。
辑评
明代茅坤《苏文忠公文钞》:“此帖学问血脉最真,‘八面受敌’法即诸葛孔明‘观其大略’而精研一处。”
清代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每次作一意求之’六字,足破古今学者‘贪多务得’之病,较朱子‘循序渐进’更具体用。”
近代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东坡此法实开清代朴学‘专精一经’先声,与伯厚《困学纪闻》、亭林《日知录》如出一辙。”
学者王水照《苏轼研究》:“‘八面受敌’说是苏轼在海南的重要思想结晶,与其‘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生命体验深度契合。”
日本学者内山精也《传媒与真相》:“此书与《答谢民师书》构成苏轼晚年学术思想双璧,对理解元祐学术转型具有坐标意义。”
这篇书札凝聚了苏轼毕生的治学智慧与人生体悟。其提出的“八面受敌读书法”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有系统的阅读方法论,更蕴含深刻的认知哲学:既承认世界知识的不可穷尽性,又强调主体选择的必要性。这种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的智慧,超越具体历史语境,成为中华读书人永恒的精神遗产。
以上为【又答王庠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