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乘着蓝舆车,醉意未消,守着酒意前行,道路转弯处来到古城的一角。
酒力如同骤雨般迅速消退,清风吹拂,已将醉意吹去一半。
前方的山峦清晰可数,身后的随从且莫急驱而来。
我本心寄托于东南之地,晚年欲将白发余生寄予其间。
遥想那万松岭深处,应有三亩田地的小屋可供隐居。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蓝舆:古代一种竹制轿子,多为士大夫出行所用,亦称“篮舆”,此处指代交通工具。
2. 兀醉守:兀,摇晃貌;醉守,带着醉意前行。形容醉态犹存,勉强自持。
3. 古城隅:古城的一角,具体所指不详,或为徐州、黄州等地古迹,反映旅途所经。
4. 酒力如过雨:比喻酒劲来得快去得也快,如同阵雨一般短暂。
5. 清风消半途:清风拂面,使醉意减半,亦暗喻心境渐趋清明。
6. 前山正可数:前方山峰历历在目,清晰可数,写视觉之清朗,呼应心境。
7. 后骑且勿驱:后面的随从不必急促追赶,表达从容闲适之意。
8. 我缘在东南:我的因缘、归宿在于东南方向,暗示贬谪之地(如惠州、儋州)已成为精神寄托之所。
9. 往寄白发馀:将晚年余生寄托于此,白发代指年老,表达归隐之志。
10. 万松岭、三亩居:皆为想象中的隐居之地,“万松岭”或泛指山林幽胜之处,“三亩居”化用《孟子》“五亩之宅”,象征简朴田园生活。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仿陶渊明《饮酒》组诗而作,属和陶诗之一。全诗以醉行起笔,借酒兴抒怀,由旅途实景转入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对仕途疲惫后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语言简淡自然,意境清远,深得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之妙。诗中“我缘在东南”一句点明其贬谪生涯中的心理归属,而“下有三亩居”则寄托了理想中的田园生活图景。整体风格冲淡平和,情感内敛而深远。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是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中的一首,延续了陶渊明饮酒诗中“即事写怀、托物言志”的传统,但又融入了自身贬谪生涯的独特体验。开篇以“蓝舆兀醉守”勾勒出一个醉态朦胧却仍前行的形象,既有生活气息,又具象征意味——醉非沉沦,而是暂避尘世烦扰的方式。继而“酒力如过雨”一语双关,既写生理上的酒醒过程,也暗示情绪由激荡归于平静的心理转变。
“前山正可数,后骑且勿驱”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既展现眼前景致的清晰明朗,又传达出诗人不愿被俗务追扰、渴望独享宁静的心境。后四句转入抒情与想象,从现实行旅跃至精神归宿,“我缘在东南”一句尤为关键,表明苏轼虽遭放逐,却在地理边缘找到了心灵家园,实现了从被动流放到主动栖居的精神超越。结尾遥想“万松岭”下“三亩居”,画面空灵悠远,充满道家式归隐理想的诗意光辉。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无雕琢之痕,节奏舒缓,意境澄澈,充分体现了苏轼晚年“平淡乃绚烂之极”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他对陶渊明人格与诗风的深切认同。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和陶之作,不下百篇,此二十首尤得渊明遗意,冲澹中有骨力。”
2. 纪昀《纪批苏文忠公诗集》:“语极萧散,而神气完固,非强摹形似者所能及。”
3. 沈德潜《说诗晬语》:“苏子瞻和陶,真能得其性情之正,非徒拟其声调而已。”
4. 方东树《昭昧詹言》:“此等诗须于味外求之,言浅而意深,气静而神动,陶之嫡派也。”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此诗作于绍圣间谪居惠州时,触景生感,托兴悠远,可见其晚岁心境日趋恬淡。”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