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七年九月,我从广陵被召还京,再次居住在浴室东堂。八年六月,请求外任会稽,将要离开时,汶公向我索要诗作,于是重新用前韵写了三首诗。其中一首写道:
连续三次上书请求外放郡守,字迹潦草倾斜;朝廷中人传阅笑话,说我的字已令老臣眼花。高僧问我为何迟迟留恋官场,只等朝廷赐下头纲八饼茶。
以上为【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復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七年九月:指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苏轼于该年自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中经扬州(广陵),后被召还京师。
2. 广陵:今江苏扬州,古称广陵。
3. 召还:被朝廷召回京城。
4. 復馆于浴室东堂:再次住在浴室院的东堂。浴室院为唐代以来长安或汴京寺庙中设有浴堂以供僧俗洗浴之所,此处可能为汴京某寺中的客舍,苏轼暂居之地。
5. 八年六月: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
6. 乞会稽:请求出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地方官。会稽代指越州,苏轼后于元祐年间曾任杭州知州,此处或为泛指江南任职之愿。
7. 汶公:或指当时在京的高僧或士大夫,具体身份待考,可能是与苏轼有交往的禅师。
8. 前韵三首:指沿用此前某次唱和诗的韵脚再作三首。
9. 字半斜:字迹歪斜,形容年老或心绪不宁,书写不整。
10. 头纲八饼茶:宋代贡茶制度中,“头纲”指每年最早进贡的一批茶叶,品质最优;“八饼茶”指八饼团茶,为当时高级贡茶形制,常赐予大臣,象征恩宠。
以上为【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復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自广陵召回后再度请求外任时所作,属应酬唱和之作,然语言幽默,意蕴深长。诗中以“字半斜”自嘲年迈体衰、书写不工,亦暗含仕途疲惫之感;“庙堂传笑”则透露出朝中对其屡请外任的不解与调侃。后两句转写禅林交往,“上人”提问带有禅机,“迟留意”既可解为对官场的留恋,亦可反讽实为厌倦而欲脱身。“待赐头纲八饼茶”表面写期待朝廷赏赐名茶,实则借茶喻志,表达清雅自守、不恋权位的情怀。全诗寓庄于谐,融仕隐矛盾于轻松语调之中,体现了苏轼晚年处世的圆融智慧。
以上为【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復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为次韵应酬之作,却极具苏轼晚年人生境界的缩影。首句“乞郡三章字半斜”,以极简笔法勾勒出诗人屡次上书求退的形象,“三章”见其坚持,“字半斜”则透出身心俱疲之态,字里行间有无奈亦有自嘲。次句“庙堂传笑眼昏花”,视角由己转向朝中群臣,一笑之间,既有对自己执拗的调侃,也暗含对官场风气的微讽。第三句“上人问我迟留意”,引入禅僧角色,使诗意由世俗转入超然。“迟留意”三字意味深长——是真因眷恋功名而迟迟不去?还是因世事纷扰难以抽身?答案留白,耐人寻味。末句“待赐头纲八饼茶”,看似寻常期待,实则大有深意:茶为清物,头纲茶更是皇家特赐,象征清贵而非权势。苏轼借此表达自己所待非高官厚禄,而是心灵安顿之机缘。全诗语言平易,节奏轻快,却在谐谑中藏沉郁,在日常细节中见精神追求,充分展现苏轼“以俗为雅、化庄为谐”的诗歌艺术。
以上为【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復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诗作于熙宁八年,时轼在京,屡请外补,心境颇烦。‘头纲茶’语涉双关,盖以茶喻退隐之志。”
2. 孔凡礼《三苏年谱》:“七年九月至八年六月间,轼居京师,与僧道往还甚密。‘上人’或指辩才法师一类人物,诗中问答具禅趣。”
3.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诗寓悲于笑,以‘传笑’‘眼昏花’等语自我解嘲,实则透露出理想受挫、进退失据之苦闷。末句托物言志,婉而多讽。”
4. 曾枣庄《苏轼诗文词编年笺注》:“‘乞郡三章’可见其去意坚决,非一时情绪。‘字半斜’或实写病目,亦见其衰颓之状。”
5. 日本学者内山精也《苏轼の詩とその時代》指出:“‘待赐’二字尤妙,非主动索取,乃静候天命,体现苏轼晚年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復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