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所甚厌,投畀每不受。
欲其少须臾,夺去惟恐后。
云谁尸此职,无乃亦假守。
赋才有巨细,无异斛与斗。
胡不安其分,但听物所诱。
时来各飞动,意合无妍丑。
坐令鸡栖车,长载朱伯厚。
平生无一旅,既死吒万口。
自闻与可亡,胸臆生堆阜。
悬知临绝意,要我一执手。
君诗与楚词,识者当有取。
但知爱墨竹,此叹吾已久。
故人多厚禄,能复哀君否?
不见林与苏,饥寒自奔走。
翻译
这个人(指文与可)生前极为淡泊名利,世人所厌恶的俗事,他总是推辞不接受。
想让他稍稍停留于世间片刻,命运却唯恐落后,急急将他夺走。
谁在掌管这样的职司呢?恐怕也只是暂时代理罢了。
人的才赋有大小之别,本如同量器中的斛与斗一般不同。
为何不安守各自的本分,却总被外物所引诱?
时机一到,万物各自飞动,心意契合时,便无所谓美丑之分。
可叹让朱伯厚长久乘坐鸡栖般狭小的车子,不得施展抱负。
平生未能成就一番事业,死后却引来万人称叹。
自从听说与可去世的消息,我心中郁结如山丘堆积。
我料想他临终之时,一定希望我能握他一下手。
我们相距五百里,我又怎能突然从窗中现身相见?
请把遗下的文章交付给未来的贤哲,后事还须依靠诸位朋友料理。
如今我如孤苦的嵇绍,老病相伴如孟光之偶;
世人轻视眼前真实,反笑那价值千金的破扫帚。
你的诗作堪比楚辞,真正懂的人自然会珍视。
我早已深深感叹于你对墨竹的挚爱。
故人如今多居高官厚禄,是否还能哀怜你这逝去之人?
而你看不到的林逋与苏轼,仍在饥寒中奔波奔走。
以上为【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与可既殁,追和其韵】的翻译。
注释
1. 林子中:即林希,字子中,北宋官员,与苏轼、文同皆有交往。
2.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尤善画竹,苏轼表兄。
3. 投畀:语出《诗经·小雅·巷伯》:“投畀豺虎”,意为抛弃、驱逐。此处指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事物。
4. 尸此职:主持此事,掌管生死之权。尸,主也。
5. 假守:暂时代理职务,此处暗指命运或天道并非恒定主宰。
6. 斛与斗:古代量器,斛大斗小,比喻人才有大小之别。
7. 鸡栖车:狭小简陋的车子,出自《后汉书·陈蕃传》:“车如鸡栖马如狗”,形容官卑位微。
8. 朱伯厚:东汉朱穆,字公叔,曾为清流代表,因直言被贬,此处借指怀才不遇之士。
9. 伶俜嵇绍孤:嵇绍为晋代忠臣嵇康之子,父死后孤身立世,此处苏轼自比孤儿寡伴。
10. 孟光偶:孟光为东汉梁鸿之妻,举案齐眉,喻夫妻共守清贫。苏轼以此自况与妻子共度贫病岁月。
以上为【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与可既殁,追和其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在友人文与可去世后,追和其旧作韵脚所写的悼念之作。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亡友的深切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仕途困顿的感慨,更蕴含了对艺术价值与世俗认知之间矛盾的反思。诗人以“斯人所甚厌”起笔,刻画文与可超然物外的人格;继而抒发生死相隔、欲见不得的悲痛;中间穿插自我境遇的写照,将个人孤独、老病、贫贱与友人身后盛名对比,凸显世情凉薄。结尾处以“不见林与苏,饥寒自奔走”收束,语极沉痛,既是对自身处境的真实写照,也暗含对时代不公的控诉。全诗结构严谨,用典精切,情感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深婉厚重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与可既殁,追和其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追和悼亡”之作,融悼念、自伤、议论于一体,展现出苏轼晚年诗风由豪放转向沉郁的特点。开篇以“斯人所甚厌”定调,突出文与可人格的高洁与超脱,与其“墨竹”形象相呼应——不趋时、不媚俗。接着转入生死之叹,“夺去惟恐后”一句极具张力,表现出命运无情、良才早夭的强烈愤懑。诗中“赋才有巨细,无异斛与斗”看似承认差异,实则为下文“胡不安其分”的反诘埋下伏笔,揭示出即便才性不同,亦应各得其所的社会理想。
“坐令鸡栖车,长载朱伯厚”巧妙用典,既哀叹文与可生前未获重用,又暗寓自己贬谪流离之痛。而“平生无一旅,既死吒万口”更是尖锐批判了世人“生前冷落、死后称颂”的虚伪风气。
苏轼在抒发哀思的同时,不断将视角拉回自身:“伶俜嵇绍孤,老病孟光偶”,既是写孤独,也是写坚守。他对“千金帚”的讥讽,直指当时文坛贵远贱近的陋习;而坚信“君诗与楚词,识者当有取”,则表现了他对艺术价值的坚定信念。
结尾“不见林与苏,饥寒自奔走”尤为动人,表面写林希、苏轼尚在人间奔波,实则以生者之窘迫反衬死者之安息,形成巨大反差,令人唏嘘。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情感真挚而不滥情,堪称苏轼悼亡诗中的上乘之作。
以上为【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与可既殁,追和其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追念与可,兼自抒沦落,语语沉痛,非寻常应酬之作可比。”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二十三评此诗云:“通体沉着,无一浮语。‘平生无一旅’二句,足使薄夫敦、懦夫立。”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坐令鸡栖车’二句,借古慨今,双关妙绝。”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九:“此诗作于元祐六年以后,时公在朝,然心已倦游,感逝伤今,情见乎词。”
5. 清代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苏公集中,悼文与可数首,此最为苍凉慷慨,盖积年哀思,一旦喷薄而出。”
以上为【林子中以诗寄文与可及余,与可既殁,追和其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