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冷而清瘦的样子令人肃然起敬,褪去了骄傲与浮华。
祭祀馈赠的仪式也已转化升华,心胸开阔,超然忘情。
我盼望着你远行万里归来,清晨即起,夜半仍在赶路。
远方猛虎虽在身旁潜伏,也愿保你安宁无恙。
以上为【和陶停云四首,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停云四首,并引:指苏轼仿效东晋诗人陶渊明《停云》诗所作的四首唱和诗,并附有序言。“和陶”是苏轼晚年重要创作活动之一。
2. 凛然清臞(qīng qú):形容人清瘦而有威严之态。“凛然”谓严肃可敬,“清臞”指清瘦脱俗,常用于形容高士。
3. 落其骄荣:摆脱、舍弃骄傲与荣华富贵。表现一种去奢返朴、归于本真的精神追求。
4. 馈奠化之:指祭祀、供奉等礼仪形式也被超越转化。“化”意为升华或自然转变,体现道家“忘礼”“忘情”的境界。
5. 廓兮忘情:胸怀广阔,达到忘怀得失、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廓”为空旷开阔之意,“忘情”出自《庄子》,指超脱情感牵绊。
6. 万里迟子:遥远地期待你的到来。“迟”通“待”,等待之意。
7. 晨兴宵征:早晨起身,夜间仍在行进,形容旅途辛劳不息。语出《诗经·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奥。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8. 远虎在侧:比喻险恶环境或奸佞小人环绕,暗含政治危险。
9. 以宁先生:希望借此使您得以安宁。“先生”是对德高望重者的尊称,可能指代理想中的友人或精神导师。
10. 此诗风格近于陶诗冲淡自然,但内蕴更为沉郁,反映苏轼贬谪后期对人生、仕途的深刻体悟。
以上为【和陶停云四首,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组诗为苏轼拟和陶渊明《停云》诗所作四首之一(此处仅引一首),借原题“停云”之意,抒写对友人或理想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高洁自守、超脱荣辱的精神境界。诗中融合了对人格风骨的赞颂、对友情的期盼和对时局隐忧的寄托。语言简古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趋于淡泊、向往陶渊明式隐逸情怀的特点。虽为和作,却自有其精神风骨,非简单模仿可比。
以上为【和陶停云四首,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作为苏轼晚年“和陶诗”代表之一,体现出他对陶渊明人格与诗风的高度认同。开篇“凛然清臞,落其骄荣”八字,刻画出一位超然物外、品格高洁之士的形象,既是写他人,亦是自我写照。苏轼历经宦海沉浮,此时已看破荣辱,故推崇“落骄荣”“忘情”之境。中间两句由景入情,“万里迟子”写出深切思念,“晨兴宵征”则极言对方跋涉之苦,感情真挚动人。结尾以“远虎在侧”作比,既含警世之意,又表达对贤者安危的关切,寓意深远。全诗语言洗练,意境空灵,融儒道思想于一体,在追慕陶渊明的同时,仍不失苏轼特有的深沉与关怀现实的情怀。
以上为【和陶停云四首,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史·苏轼传》:“晚岁喜陶渊明诗,尽和其诗,几遍。”说明苏轼晚年对陶诗的倾心程度极高。
2. 南宋施德操《北窗炙輠录》:“东坡晚年,一切和陶,盖自谓出处相似,而志趣亦同也。”指出苏轼和陶源于人生经历与精神契合。
3. 清代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和陶诸作,大都以意役陶,非陶所有,然亦可见其寄托之深。”认为苏轼并非拘泥模仿,而是借陶抒怀。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气象高古,直逼渊明,而骨力过之。”肯定其艺术成就并指出较陶诗更显力度。
5. 钱钟书《谈艺录》:“坡公和陶,如李杜之学汉魏,非步趋而已,乃变化而光大之。”强调苏轼和陶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
以上为【和陶停云四首,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