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春天将尽,杂花零落遍地狼藉,待到芍药盛开之时,先前的残花已清扫无余。两座寺庙被装扮得如同佩戴着宝璎珞一般华美,一枝玉盘盂(白牡丹)绽放,众人争相观赏,宛如洁白如玉的盘子盛开着仙葩。它的美名将会被谱成新的乐曲传唱,其绝世风姿在旧日画图中也难以寻觅。从此可以预知年谷丰收,因为亲眼见到了如姑射山神人般洁白肌肤的仙品之花。
以上为【玉盘盂,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玉盘盂:指一种珍贵的白色牡丹品种,因其花大色白、形似玉制盘盂而得名。
2. 春馀:春末,暮春时节。
3. 芍药开时扫地无:言当芍药开花之时,此前纷繁的杂花已凋零殆尽,地面洁净如扫。
4. 两寺:可能指扬州附近曾植有玉盘盂的两座佛寺,具体所指尚无定论。
5. 宝璎珞:佛教中用珠宝串成的装饰物,比喻寺庙因花开而显得庄严华美。
6. 新翻曲:指将花名或花事谱写为新的乐曲,流行传唱。
7. 绝品难逢旧画图:形容此花之美为稀世之品,即使在历代名画中也难觅相似者。
8. 年谷熟:预示丰收之年。古人常以祥瑞之花兆示丰年。
9. 姑山:即姑射山,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庄子·逍遥游》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10. 雪肌肤:形容白牡丹花瓣洁白如雪,亦暗喻神人肌肤莹洁。
以上为【玉盘盂,并引】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玉盘盂”为题,实咏白牡丹。全诗借花抒怀,既赞美了白牡丹的高洁绝俗之美,又寄托了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诗人巧妙运用对比与夸张手法,将自然之景与人文意象结合,赋予花卉以神圣气质。语言清丽流畅,意境空灵脱俗,体现了苏轼咏物诗“托物寓志”的典型风格。诗中“姑山亲见雪肌肤”一句,化用《庄子》姑射神人典故,使花人格化,提升了审美境界。
以上为【玉盘盂,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咏花名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写春尽花残,反衬出芍药乃至玉盘盂出现之可贵,形成时间上的递进与审美上的升华。颔联以“两寺妆成”与“一枝争看”对举,突出玉盘盂在众芳中的卓然地位——它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宝璎珞”与“玉盘盂”的比喻,兼具宗教庄严与艺术美感。颈联转入文化层面,赞其名可入乐章,其形超越丹青,极言其艺术价值之高。尾联笔锋一转,由审美上升至农事祈愿,以“年谷熟”作结,体现士大夫关心民生的情怀。而“姑山雪肌肤”之语,融合道家神仙意象,使全诗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架起桥梁,余韵悠长。
以上为【玉盘盂,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咏花,不独写其形色,每寄兴深远,此诗‘姑山雪肤’之喻,超然物外,非俗笔可及。”
2. 《历代诗话》引《苕溪渔隐丛话》:“玉盘盂乃白牡丹之佳者,苏子瞻赋之,有‘一枝争看’之句,可想当时倾城之赏。”
3. 《唐宋诗醇》评:“清词丽句,寓意丰腴。结语托象于姑射神人,非止夸花之洁,实寓岁稔民安之愿,大家手笔如此。”
4. 《苏诗补注》引施元之注:“扬州法云寺、净慧寺皆有玉盘盂,两寺争奇,故云‘妆成宝璎珞’。”
5.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起结俱妙,起写春残以衬其盛,结用神人雪肤,映带天人感应之意,章法井然。”
以上为【玉盘盂,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