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古老的松树依依挺立,青翠的松针如绿毛覆盖全身。
每经历一年生长,枝干便形成新的节段;来年将更加繁茂,渐渐能为人们遮荫庇护。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唱和作诗。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岐下: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一带),苏轼早年曾任凤翔签判,苏辙亦曾随行。
4. 北亭:位于岐山官舍北面的一处亭台,为兄弟二人常游之所。
5. 古松子:指古老的松树。“子”为古代对植物的美称,亦有亲切之意。
6. 依依:形容树木枝叶柔长、姿态柔美的样子,亦含眷恋之意。
7. 绿毛身:比喻松树枝叶茂密,如披绿毛,形象生动。
8. 须成节:松树枝干每年生长一段,形成节痕,“须”或指新生嫩枝,亦可理解为岁月积累。
9. 明年渐庇人:意为来年枝叶更加繁茂,可为人们提供阴凉庇护,暗喻成长与奉献。
10.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春,苏轼时年二十七岁,任凤翔府签判。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子由岐下诗”组诗之一,题为《北亭》,借咏北亭旁古松抒发情怀。诗中通过对古松形态与生长过程的细致描绘,寄托了诗人对坚韧品格的赞美以及对成长、庇护之义的思考。语言简练自然,意象清新,体现了苏轼写景寄情、寓理于物的艺术特色。全诗虽短,却蕴含生机与希望,表现出诗人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以简洁笔触描绘北亭古松的形象,寓情于景,寓意深远。首句“依依古松子”以“依依”状其风姿,赋予松树以情感色彩,既写出其苍劲中不失柔美的形态,也暗含诗人对旧地景物的深情。次句“郁郁绿毛身”进一步刻画松树葱茏之貌,“绿毛”一词新颖奇特,极具画面感,凸显生命力之旺盛。后两句转写松之生长规律与未来功用:“每长须成节”既写实——松树年年生节,又象征人生历练与成长;“明年渐庇人”则由物及人,表达出树木终将成材、荫庇他人的价值追求,亦折射出诗人愿有所作为、服务百姓的理想。全诗结构紧凑,由形到神,由景入理,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中已具有的哲思气质与人文关怀。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诗清婉有致,写松不滞于形,而见生意,可见子瞻早岁笔力已不凡。”
2. 《宋诗钞》(吴之振等编):“次韵诸作,多冲淡自然,此首尤得风人之旨。‘依依’‘郁郁’叠字妙用,声情并茂。”
3. 《三苏年谱》(孔凡礼著):“嘉祐七年春,轼与辙同在凤翔,多有唱和。此诗即其一,托物言志,可见兄弟同心,志在济世。”
4.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点校本)按语:“此诗作于岐下,写景简净,寓意深远,‘庇人’二字,见东坡仁心。”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