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风和日丽、阳光温暖,微风吹动两根竹子轻轻摇曳,竹林间两只八哥相对鸣叫,仿佛在交谈。八哥的肉不能食用,人生若无才反而可能是一种福气。子舟的画笔锋利如锥,笔下千变万化,皆出于天然的灵机妙趣。不知道画中八哥在说些什么话,或许就像梦中翩翩飞舞的蝴蝶一样,虚实难辨,意境悠远。
以上为【戏咏子舟画两竹两鸲鹆】的翻译。
注释
1. 戏咏:带有戏谑或轻松意味的吟咏,此处为题画诗的一种谦称或雅称。
2. 子舟:北宋画家黄庭坚之弟黄叔敖,字子舟,善画竹鸟,尤工花鸟画。
3. 鸲鹆(qú yù):即八哥,一种能模仿人声的鸟类,常被豢养为宠物。
4. “鸲鹆之肉不可食”句:古人认为八哥虽能言,但其肉味劣,不堪食用,借此喻指“无用之物”反得保全。
5. 不才果为福:化用《庄子·山木》中“材与不材之间”的思想,谓有才能者易遭忌用,而不才者反得安乐。
6. 利如锥:形容笔力锐利、刻画精准,突出画家笔法之劲健。
7. 天机:自然的灵机,指艺术创作中不受拘束、浑然天成的神来之笔。
8. 笔下鸲鹆语:指画中八哥似在对话,引发观者联想其言语内容。
9. 梦中蝴蝶:用《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典故,表达物我两忘、真幻莫辨的哲学意境。
10. 未知、何似:疑问语气,增强诗意的空灵感,引人思索画意与梦境的关联。
以上为【戏咏子舟画两竹两鸲鹆】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题赠友人子舟所绘《两竹两鸲鹆图》的一首题画诗。全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既赞绘画技艺之高超,又借物寓理,表达了对“不才之福”的哲思与对艺术境界的向往。诗中由画境引入人生感悟,再转入对艺术天机的赞叹,最后以庄周梦蝶的典故收束,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一贯的旷达与哲思交融的风格。
以上为【戏咏子舟画两竹两鸲鹆】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描绘画面场景:风晴日暖,双竹轻摇,两只八哥相对而鸣,生动传神,使静态的画作仿佛有了声音与生命。第二联突然转折,由物及人,从“鸲鹆之肉不可食”引出“人生不才果为福”的感慨,巧妙借用道家“无用之用”的哲理,体现苏轼在仕途坎坷中形成的豁达心态。第三联转赞画家笔力,“利如锥”三字极言其笔法锐利精准,“千变万化皆天机”则高度评价其艺术造诣已达自然天成之境。尾联以设问收束:“未知笔下鸲鹆语,何似梦中蝴蝶飞”,将画中之鸟与庄周梦蝶相提并论,营造出亦真亦幻、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全诗在具象描写之外升华为哲思的冥想。整首诗语言简练,层次分明,由形入神,由技进道,充分展现了苏轼题画诗“以理趣胜”的特色。
以上为【戏咏子舟画两竹两鸲鹆】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二十引查慎行语:“此诗借画发议,语涉诙谐而意含感慨,‘不才果为福’一句,正是东坡自道。”
2. 纪昀《纪批苏诗》评曰:“前四句平平,后四句渐入妙境,结语悠然神远,得风人之致。”
3. 清代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云:“子舟画迹今不传,而此诗可证其精妙。‘利如锥’‘皆天机’六字,尽括画品之高。”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按:“‘梦中蝴蝶’一喻,非东坡不能道,非此境不能用,化工之笔也。”
5. 近人陈寅恪虽未直接评此诗,但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宋人题画诗多寓哲理,苏黄尤擅以庄骚之意入诗,此等处最见学问根柢。”可为此诗张本。
以上为【戏咏子舟画两竹两鸲鹆】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