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在天不可呼,明月岂肯留庭隅。
怪君西行八百里,清坐十日一事无。
路人不识呼尚书,但见凛凛雄千夫。
岂知入骨爱诗酒,醉倒正欲蛾眉扶。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一朝寂寞风雨散,对影谁念月与吾。
何时归帆溯江水,春酒一变甘棠湖。
翻译
白云高悬天上,无法呼唤它下来;明月也不会甘愿停留在庭院一隅。
奇怪你西行八百里路,却能静坐十日,无所事事也心安理得。
路上行人不认识你,不知你曾是尚书之尊,只觉得你气度凛然,胜过千军万马。
哪里知道你骨子里最爱的是诗酒,喝醉了还指望美人搀扶。
你写诗一篇,便向人剖露肝胆肺腑,四海之内谁人不知我两鬓如霜的愁苦?
欧阳修、赵概、陈绎这些贤人都曾与我相知,怎会说我的志向又迂远无依?
近来我又见到如柳宗元般屡遭贬谪的你,正和我一样,在这寒冷之地共食毡毛般的粗粝饭食。
酒菜酸薄,美人也容颜暗淡,唯有颍水清澈秀美,令人慰藉。
一旦寂寞随风雨散去,对影自照时,还有谁会与我一同思念明月?
何时才能扬帆溯江而归,重饮春酒,让甘棠湖的风光也为之一变?
以上为【次前韵送刘景文】的翻译。
注释
1. 次前韵:依照前一首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此处指苏轼此前已有赠刘景文之诗,此为和作。
2. 刘景文:名季孙,北宋将领、文人,与苏轼交好,曾任杭州钤辖,后被贬。
3. “怪君西行八百里”:指刘景文从杭州西行至汴京(今开封)约八百里,入朝或述职。
4. 清坐十日一事无:形容刘景文闲适从容,不为俗务所扰。
5. 路人不识呼尚书:刘景文曾任太仆卿等职,有“尚书”之称,但路人不知其身份。
6. 凛凛雄千夫:形容其气宇轩昂,威仪慑人。
7. 醉倒正欲蛾眉扶:写其风流倜傥,饮酒尽兴,喜美人相伴。
8. 四海知我霜鬓须:苏轼自叹年老,两鬓斑白,天下知音者唯刘景文等人。
9. 欧阳、赵、陈皆我有:指欧阳修、赵概、陈绎等贤士皆曾赏识自己,今已逝或远离。
10. 三黜柳:比喻刘景文如柳宗元三次被贬,仕途多舛。
11. 餐毡苏:化用苏武牧羊“啮雪餐毡”典故,喻生活艰苦,与苏轼自比。
12. 红粉暗:指歌妓容颜失色,亦喻环境荒凉,欢娱不再。
13. 颍水:流经颍州(今安徽阜阳)的河流,苏轼曾任颍州知州,此处代指昔日任职之地。
14. 甘棠湖:应为“甘棠陂”或泛指颍州一带湖泊,相传周代召公曾在甘棠树下听政,后用以称颂官吏仁政。
以上为【次前韵送刘景文】的注释。
评析
这首《次前韵送刘景文》是苏轼在贬谪期间写给友人刘景文的赠别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全诗以“白云”“明月”起兴,象征高洁志向与不可企及的理想,奠定了全诗清旷又略带苍凉的基调。诗人借刘景文的遭遇抒发自身仕途坎坷、知音难遇的感慨,同时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多用典故,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人物相映照,增强了厚重感。语言跌宕起伏,既有豪放之气,又不失细腻深情,体现了苏轼“旷达中见沉郁”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次前韵送刘景文】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开篇以“白云”“明月”起兴,既营造出超逸的意境,又暗寓理想高远而不可即的无奈。接着描写刘景文的闲适与风骨,赞其虽遭贬谪却不失英气,且深爱诗酒,性情真率。第三联转入自述,以“霜鬓须”点出年华老去,知己零落之悲。随后以欧阳修等人旧谊反衬今日孤独,再以“三黜柳”“餐毡苏”将二人命运并提,凸显同病相怜之感。尾段写眼前景物萧索,唯颍水尚清,寄托一丝慰藉。末两句展望归舟春酒,含蓄表达对退隐生活的渴望。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用典自然,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保持的精神高度与人文情怀。
以上为【次前韵送刘景文】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赠刘景文诗,语意慷慨,情致缠绵,非徒以才藻胜也。”
2.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云:“此诗以明月始,以月终,首尾呼应,意境浑成,可见坡公匠心。”
3. 《瓯北诗话》卷五:“苏集中送别之作多矣,此篇尤见交情之笃,非泛泛应酬语。”
4. 《唐宋诗醇》评:“语虽放旷,而意实悲凉,所谓‘于豪放之中见沉痛’者也。”
5. 《苏诗补注》引施元之注:“‘三黜柳’‘餐毡苏’,以古况今,两人身世,一笔括尽。”
以上为【次前韵送刘景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