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道德沦丧之后,士人失去了本真,说话总是言不由衷。
东晋南朝那些以风流自诩的人,即使在醉酒之中也仍追逐名声。
唯有陶渊明品格清高纯真,谈笑之间安然度过一生。
他的身心如同被风吹动的竹子,柔韧摇曳,令众多枝叶为之惊动。
无论俯仰进退各有姿态,一遇饮酒便自然吟出诗篇。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翻译。
注释
1. 道丧:指儒家道德衰微,社会风气败坏。
2. 士失己:士人丧失独立人格与本真性情。
3. 不情:不真诚,言不由衷。
4. 江左风流人:指东晋南朝时期以清谈、饮酒、放达著称的名士,江左即江东,代指南朝。
5. 醉中亦求名:讽刺当时名士虽佯狂放达,实则仍热衷声名。
6. 渊明独清真:唯独陶渊明保持清高纯真之性。
7. 谈笑得此生:安于平淡,在谈笑间安然度过一生,形容其超然物外。
8. 受风竹:被风吹拂的竹子,比喻柔韧而有节操。
9. 掩冉:随风摇曳的样子。
10. 俯仰各有态:举止进退皆自然合度,各具风姿。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为《和陶饮酒二十首》之一,借和陶渊明诗表达对陶渊明人格与诗风的深切敬仰。诗中对比了当时士人虚伪失真的普遍状态与陶渊明“清真”自守的卓然独立,突出其在浊世中保持本心的精神境界。苏轼以“受风之竹”作比,既写出陶渊明处世的柔韧从容,又暗含其影响力之深远。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在追和中融入自我体悟,体现了苏轼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深刻共鸣。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和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代表之作,集中体现了他对陶渊明人格理想的推崇。开篇直指“道丧士失己”,揭示时代精神的堕落,批判士人群体在名教崩解后陷入虚伪与功利。继而以“江左风流人”为例,指出即便标榜放达的名士,亦难脱求名之俗,形成强烈反衬。在此背景下,陶渊明的“清真”尤为可贵——他不矫饰、不趋时,以自然态度面对人生,故能“谈笑得此生”。
“身如受风竹”一句意象精妙:竹象征气节,受风而动却不折,喻陶渊明虽处乱世而能柔顺持守;“掩冉众叶惊”则暗示其人格魅力对世人的震撼与感召。结尾“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将陶渊明的生活艺术化,饮酒赋诗出于自然,毫无勉强,正是“真”的最高体现。
全诗结构紧凑,对比鲜明,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既是对陶渊明的礼赞,也寄托了苏轼自身的人生理想。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此等诗非徒和陶,实与陶神交于千载之上,胸中自有渊明,故能一一流出。”
2. 《宋诗钞》引吴之振语:“东坡和陶,非止摹其形,实得其神髓。此诗‘清真’二字,乃一篇之眼。”
3. 《瓯北诗话》卷四:“苏公屡言慕陶,至和其诗二十首,情见乎辞。此首尤见其倾倒之诚,所谓‘身如受风竹’,即东坡自况亦宜。”
4. 《唐宋诗醇》评:“立言温厚而旨意深远,于对比中见褒贬,于咏叹中寓向往,得风人之致。”
以上为【和陶饮酒二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