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为何见她早起时髮髻斜倾?
鞦韆上她像燕子身体轻盈,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
版本二:
吐字还带着娇憨的错误,话语尚未说得周全;大概也不该在春日楼阁中梦见那么多情意吧。清晨醒来为何发鬟偏斜?只因一夜辗转难安。彩绳秋千上身姿轻盈,常如燕子般飞舞;红窗下酣睡正浓,连黄莺的啼鸣都听不见。令人困倦的天气,正是临近清明时节。
以上为【浣溪沙 · 道字娇讹语未成】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题作「春情」。
道字:吐字、咬字。傅子立注:「李白:『道字不正娇唱歌。』」刘尚荣按:「句出《对酒》,见《李太白诗集·卷二十五》。」
语未成:傅注本作「苦未成」,兹从元延祐本。
趁燕:傅子立注:「戏鞦韆也。妇女体轻,高低往来如飞燕。」
闻莺:傅子立注:「李益《莺诗》:『蜀道山川意不平,绿窗残梦晓闻莺。分明似把文君恨,万怨千愁弦上声。』」刘尚荣按:「《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录此诗,题作《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又《文苑英华·卷三百二十八》录该诗,『意不平』作『心易惊』,『残』作『魂』,『把』作『雪』。」
1.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道字娇讹:说话时吐字不清,带有娇憨之态。“道字”指发音,“娇讹”谓因娇弱或稚气而发音不准。
3. 语未成:话语未完,或言语尚不流畅,暗示年少或羞怯。
4. 未应春阁梦多情:不该在春日楼阁中做那么多情之梦。含有对少女情怀的轻微调侃。
5. 朝来何事绿鬟倾:早晨醒来发现发髻歪斜。“绿鬟”指乌黑柔美的发髻,代指少女。
6. 彩索身轻长趁燕:荡秋千时身轻如燕。“彩索”指彩色的秋千绳。“趁燕”意为追逐飞燕,形容动作轻盈。
7. 红窗睡重不闻莺:在红色窗下的深睡中,连莺啼都听不到。“睡重”指睡眠深沉。
8. 困人天气近清明:令人昏昏欲睡的天气,正值临近清明时节。清明前后气候湿润,易使人倦怠。
9. 春阁:春日的楼阁,女子居所。
10. 多情:此处指春梦缠绵,情思萦绕。
以上为【浣溪沙 · 道字娇讹语未成】的注释。
评析
《浣溪沙·道字娇讹语未成》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此词运用了上下问答的形式,围绕「春困」这一侧面,着意描写少女娇慵的神情意态。全词构思新颖,不落陈套,轻柔细腻,情致缠绵,清丽谐婉,多彩多姿,为东坡婉约词的佳作之一。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词中以含蓄蕴藉、轻鬆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緻,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阕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下阕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这首《浣溪沙》以细腻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少女在春日里的慵懒情态与微妙心绪。词中通过“道字娇讹”“绿鬟倾”“红窗睡重”等细节,生动刻画出少女天真烂漫、娇憨可人的形象。全词意境清丽,语言含蓄,情感若即若离,既写春景之和煦,又传人物之倦意,表现出苏轼词作中少见的婉约风格。虽为男子作闺音,却能体贴入微,毫无造作之感,体现了其艺术表现的广度与深度。
以上为【浣溪沙 · 道字娇讹语未成】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女性视角展开,描写一位年轻女子在清明前春日的慵懒生活片段。开篇“道字娇讹语未成”,从声音入手,勾勒出少女娇憨未脱的形象,语言稚嫩而富有情趣。次句“未应春阁梦多情”,笔锋微转,似有责怪之意,实则更显怜爱之情,暗示春梦缭绕,情思暗生。第三句“朝来何事绿鬟倾”,由梦入醒,以发鬟倾侧的细节写出夜来辗转之态,含蓄传达内心波动。
下片转入白日活动与状态。“彩索身轻长趁燕”写荡秋千的轻盈姿态,充满青春活力,与上片梦境形成动静对照。“红窗睡重不闻莺”则又归于静谧,写午睡之深,连春鸟喧啼都不觉,进一步渲染“困人”的氛围。结句“困人天气近清明”点明时节,将自然气候与人物情态融为一体,余韵悠长。
全词无激烈情感,却处处透露春之气息与少女心事。苏轼以清新笔法写闺情,不落俗套,既保持了婉约词的传统美感,又融入了自然真切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其驾驭多种风格的艺术能力。
以上为【浣溪沙 · 道字娇讹语未成】的赏析。
辑评
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苏子瞻有「铜琵铁板」之機,然其《浣溪沙·春闺》曰:「彩索身轻长趁燕,戏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七八女郎歌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
1. 《历代诗余》引《冷斋夜话》:“东坡虽豪放,亦能为婉丽之辞,如‘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非深于情者不能道。”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此亦艳体也,然不纤;看似无意,而字字熨帖。‘困人天气近清明’七字,真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3. 清·陈廷焯《词坛丛话》:“东坡词如《浣溪沙·道字娇讹》之类,婉娈而不失清空,固知大家无所不有。”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虽未直接评此词,但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然此类小令可见其“旷”外另有“细”处,足补成见。
5.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此词写少女春困情态,细腻入神。‘道字娇讹’四字,便已摄尽娇憨之致,非细心体物者不能到。”
以上为【浣溪沙 · 道字娇讹语未成】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