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稀疏的寒星仿佛凝结在霜雾弥漫的夜空中,流淌的月华似乎浸湿了丛林草木。
在空寂的馆舍里,人辗转难眠,不时听见一片枯叶飘落的声响。
以上为【寒夜作】的翻译。
注释
流月:形容月光如水般流动、倾泻。
湿林薄:月光清冷,仿佛浸湿了林间草木。“林薄”,指草木丛生的地方。
虚馆:空寂的馆舍或旅舍。
一叶落:化用“一叶知秋”的意象,此处更强调其在静夜中的声响效果。
以上为【寒夜作】的注释。
评析
本诗以极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空寂清冷的寒夜图。诗人通过“冻”、“湿”二字将视觉、触觉互通,使星月霜露皆染上浓重的主观寒意,成功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后两句由景及人,在万籁俱寂中,那“一叶落”的细微声响被无限放大,既反衬出夜的深沉与馆舍的空寂,也精准地刻画出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敏锐的听觉感受。全诗含蓄隽永,以动衬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细微体察。
以上为【寒夜作】的评析。
赏析
此诗艺术上的成功在于其对感觉的精妙捕捉与氛围的极致渲染。
通感与凝练:首句的“冻”字,将视觉的“疏星”与触觉的“霜空”巧妙联结,使整个夜空被凝固的寒意所笼罩。次句的“湿”字同样精妙,月本无“湿”,但清冷的光辉洒在草木上,给人以露水沾湿的冰凉幻觉,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冷感与质感。
以声衬静:后两句是经典的“以动写静”手法。在“人不眠”的背景下,那“时闻一叶落”的细微声音被清晰地捕捉到,这不仅没有打破宁静,反而更加深刻地衬托出周遭环境的死寂与人物内心的孤寂不宁。这落叶之声,既是真实的听觉,也是心弦的拨动。
意境营造:全诗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从浩瀚的“霜空”到丛生的“林薄”,再到孤立的“虚馆”,最后聚焦于一片飘落的枯叶,意境层层收缩,将读者的注意力最终引向人物细腻的内心世界,完成了从外部环境到内部心境的完美过渡。
以上为【寒夜作】的赏析。
辑评
(明)胡应麟《诗薮》:“揭曼硕(揭傒斯)《寒夜作》:‘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二十字而含意无穷,乃诗之最上乘也。”点评:胡应麟对此诗评价极高,认为其用最简练的文字包含了最丰富的意蕴,是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
(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李、杜及王昌龄、刘昚虚、常建、卢象、陶翰、蔡毋潜之流,篇什尤多。 元人如……揭曼硕《寒夜》……皆佳,然不过一丘一壑耳。”点评:王士禛在历数山水诗大家后,将揭傒斯此诗列为元代佳作,虽认为其格局不及前人宏大,但肯定其在小景描写上的精妙。
(清)顾嗣立《寒厅诗话》:“曼硕诗,如三日新妇,而《寒夜》一作,则秀色逼人矣。”点评:此评以比喻称赞揭傒斯诗风整体清丽新鲜,而《寒夜作》更是其中“秀色逼人”的杰出代表。
以上为【寒夜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