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g hán lùn biàn kě tǔ。
伤寒论 · 辨可吐。
zhāng zhòng jǐng。
张仲景。
dà fǎ,
大法,
chūn yí tǔ。
春宜吐。
fán yòng tǔ tāng,
凡用吐汤,
zhōng bìng jí zhǐ,
中病即止,
bù bì jǐn jì yě。
不必尽剂也。
bìng xiōng shàng zhū shí,
病胸上诸实,
xiōng zhōng yù yù ér tòng,
胸中郁郁而痛,
bù néng shí,
不能食,
yù shǐ rén àn zhī,
欲使人按之,
ér fǎn yǒu xián tuò,
而反有涎唾,
xià lì rì shí yú xíng,
下利日十余行,
qí mài fǎn chí,
其脉反迟,
cùn kǒu mài wēi huá,
寸口脉微滑,
cǐ kě tǔ zhī,
此可吐之,
tǔ zhī,
吐之,
lì zé zhǐ。
利则止。
sù shí,
宿食,
zài shàng wǎn zhě,
在上脘者,
dāng tǔ zhī。
当吐之。
bìng rén shǒu zú jué lěng,
病人手足厥冷,
mài zhà jié,
脉乍结,
yǐ kè qì zài xiōng zhōng xīn xià mǎn ér fán,
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
yù shí bù néng shí zhě,
欲食不能食者,
bìng zài xiōng zhōng,
病在胸中,
以上为【伤寒论 · 辨可吐】的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
张仲景 · 汉代 · 文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桂枝二两(去皮)麻黄*三两(去节)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烧裩散方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
顾太清 · 清代 · 词
西风露零。高楼笛声。无端吹起离情。
王世贞 · 明代 · 诗
孝皇宾天五十载,海内喁喁想颜色。曾传策士吁真才,往往睹接夔龙席。
呜呼此意苍茫竟谁答,一老岿然峙南极。
胤禛 · 清代 · 诗
一德登黄阁,三台烛紫霄。
化功兼衮补,和气作羹调。
运轴推元老,持钧序庶僚。
何景明 · 明代 · 诗
秋原何萧萧,耳目去杂茸。
枯荷犹穿塘,苦瓠尚抱陇。
寒风吹空林,落日照古冢。
曹组 · 宋代 · 词
辇路薰风起绿槐,都人凝望满天街。《云》《韶》杳杳鸣鞘肃,芝盖亭亭障扇开。
微雨过,绝纤埃,内家车子走轻雷。
严嵩 · 明代 · 诗
危栏高栋俯江深,萝径松门胜可寻。祗苑白云生静思,石溪红叶动秋吟。遥岑不改鸿濛色,清啸如传鸾凤音。
洪咨夔 · 宋代 · 词
南极仙翁,占太微元盖,洞府为家。身骑若木倒景,手弄青霞。芙蓉飞旆,映一川、新绿平沙。
韩元吉 · 宋代 · 诗
灯花作喜夜来占,楼角初晴月似镰。便说市亭新酒美,好风寒日舞青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