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黎明鼓声咚咚作响露水尚未消散,老翁用鸡和猪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
家家户户在枌榆社中畅饮绿酒,处处都是霜降后红柿栗子成熟的秋景。
笑着与邻居们分包祭肉作别,醉醺醺地呼唤孩童认领回家的牛。
一年两次的乡村田园乐趣,让我不再羡慕人间的万户侯。
以上为【社日思家】的翻译。
注释
1.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分春社和秋社
2. 晓鼓鼕鼕:清晨祭社的鼓声咚咚作响
3. 鸡彘:祭品中的鸡和猪
4. 瓯篓:祭祀时盛放祭品的器具,代指土地神
5. 枌榆社:种有白榆树的社庙,常指故乡社祭场所
6. 包祭肉:分发祭祀后的胙肉,古称“分胙”
7. 归牛:祭社后各自领回用作祭品的牛
以上为【社日思家】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细腻笔触描绘元代乡村秋社日的欢乐场景,通过祭祀、宴饮、分肉等典型民俗活动,展现农耕文明中人与土地的血脉联系。前两联以“晓鼓”“鸡彘”“酒绿”“霜红”构建声色交融的立体画卷,后两联以“笑别”“醉呼”的动态描写传递淳朴人情。尾联直抒胸臆的对比,既延续了陶渊明“衣沾不足惜”的田园传统,又暗含对元朝社会功名价值的疏离,形成深层的文化隐喻。
以上为【社日思家】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元初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社日盛况的追忆,构建出乱世中的精神桃源。首联“露未收”与“祝瓯篓”的时空叠印,暗示着人与自然的神秘交感。中间两联以工整的对仗铺陈四组场景:祭祀的虔诚、宴饮的欢畅、分胙的融洽、归牛的悠然,宛如展开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民俗长卷。尾联“一年两度”的计数强调,既凸显农耕节律的永恒性,又反衬出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全篇愈是极写故乡社日之乐,愈见当下“思家”之切。这种以乐景写哀思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更具艺术张力,在元代田园诗中独树一帜。
以上为【社日思家】的赏析。
辑评
1. 清·顾嗣立《元诗选》:“一夔诗多田野自适之趣,此作尤得社日神髓。”
2.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通过祭社场景的立体呈现,折射出汉族士人在异族统治下对文化传统的坚守。”
3. 杨镰《元诗史》:“‘醉呼童稚认归牛’句,以小说笔法写田园生活,可见元代诗歌世俗化倾向。”
4.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末二句较陆游‘衣冠简朴古风存’更显超脱,乃乱世中明哲保身之智。”
以上为【社日思家】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