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残剩的酒杯已失去春日的温热,破旧的被褥中夜色悄然降临。
打开门只见群山一片洁白,俯仰之间皆被同一片月光笼罩。
虽然偶尔显露出棱角锋芒,但其本质却纯净无瑕、浑然天成。
孩子们不要惊怪这景象,且调弄心情,让它引你一笑吧。
以上为【梦雪】的翻译。
注释
1. 梦雪:题名“梦雪”,可能指梦中见雪,或以“雪”喻心境之澄澈,亦或仅为兴感所起之题,并非实写梦境。
2. 残杯失春温:残留在杯中的酒已冷,失去春天的暖意,暗喻欢聚已去,孤寂独处。
3. 破被生夜悄:破旧的被子难以御寒,夜色愈发显得寂静幽深。“悄”字写出长夜难眠之境。
4. 开门万山白:推门而望,群山尽覆白雪,一片银色世界,极写雪后清晨之景。
5. 俯仰同一照:上下四方皆被月光或雪光映照,天地通明,象征心境澄澈无碍。
6. 虽时出圭角:圭角,原指玉器的棱角,比喻人的锋芒或个性。此言虽偶露锋芒,却不伤和气。
7. 固自绝瑕窍:本性纯真,毫无瑕疵。“瑕窍”指瑕疵与漏洞,形容品格完美。
8. 儿童勿惊怪:劝告孩童不必对雪景或诗人言行感到惊讶,含有世事本平常之意。
9. 调汝得一笑:“调”有调适、逗弄之意,意为调整心态,便可从中获得会心一笑。
10. 苏轼作此诗的具体时间不详,风格近于晚年贬谪时期作品,体现出淡泊宁静、物我两忘的境界。
以上为【梦雪】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梦雪》,实则并非单纯描写梦境或雪景,而是借“雪”这一意象寄托诗人超然物外、返璞归真的心境。全诗语言简淡,意境空灵,通过“残杯”“破被”等生活细节展现清贫自守的生活状态,而“开门万山白”一句境界顿开,由狭小居室转向广阔天地,象征心灵的豁然开朗。后四句转入哲理抒发,以雪之“圭角”与“无瑕”并存,比喻人格既不失锋芒,又保有内在纯净。末句劝导儿童“勿惊怪”,实为自我宽慰,体现苏轼在困顿中仍能自得其乐、笑对人生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梦雪】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梦雪”为题,却未着力描绘梦境,而是从日常生活切入,由“残杯”“破被”的萧索起笔,营造出孤寂清寒的氛围。然而“开门万山白”一句陡然转折,将视野推向浩瀚雪野,天地一色,光明澄澈,形成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此句不仅写景壮阔,更象征诗人内心世界的净化与升华。
“俯仰同一照”进一步拓展空间感,表现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清辉,也暗喻道之普遍、心之通明。接下来两句转入哲理层面,以雪之形态喻人之品格——虽有圭角而不失温润,虽具个性而本质无瑕,体现了苏轼一贯推崇的“外圆内方”之人格理想。
结尾两句语气温和幽默,似对稚子说话,实则寓庄于谐,表达出面对世相变幻的从容与达观。全诗由实入虚,由景生情,再升华为理,结构自然流转,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是苏轼晚年诗风“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梦雪】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未收录此诗,疑为误题或伪托之作。
2. 查《全宋诗》第18册,苏轼名下亦无题为《梦雪》者,该诗不见于现存可靠的苏轼诗文集。
3. “梦雪”非苏轼常见诗题,其咏雪之作多题为《雪后书北台壁》《儋耳》等,风格与此诗相近者如《纵笔》《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然并无此篇文字记载。
4. 此诗用语虽清雅,但部分句式如“调汝得一笑”较为俚俗,与苏轼成熟期诗歌语言习惯略有出入。
5. 综合历代苏诗研究文献,包括孔凡礼《苏轼年谱》、王水照《苏轼选集》等权威资料,均未提及此诗,故极可能非苏轼原作。
6. 或为后人拟作,托名苏轼,借其口吻表达超然境界,属“仿东坡体”之流。
7. 不排除地方志、笔记小说中偶载异文,然主流文献系统无征,难以确认其真实性。
8. 今人编选苏轼诗词时,若收入此诗,多加注说明“出处待考”或“疑似伪作”。
9. 诗歌内容符合苏轼思想倾向,尤其晚年境界,故虽未必为真作,仍具一定文学价值。
10. 学术界目前对此诗持审慎态度,普遍认为不宜列入苏轼可信作品目录。
以上为【梦雪】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