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山中行走,抬头看见明月,不禁放声吟咏,神情傲然不羁。仰望那高崖上的明月,仿佛与我默默对话。行至山峦沟壑之间,月光如银被雕琢,似玉被啃啮,光影斑驳。溪中鱼儿张口呼吸,岸边的雁群显得不安而局促。我卧于山间,细细品味自己的诗句,那些字句艰涩拗口,却如险峰般峻拔挺立。
以上为【山行见月四言】的翻译。
注释
1. 吟哦:吟诵诗句。
2. 傲兀:高傲不羁的样子,形容神态孤高。
3. 仰晤:仰望而似与之对话,晤有会面、交流之意。
4. 岩月:指高悬于山岩之上的月亮。
5. 遇巘迎崖:遇到山峦与悬崖。巘(yǎn),山峰;崖,山边陡壁。
6. 银刓玉啮:形容月光洒落山石之上,如同银子被刻削、玉石被啃咬。刓(wán),削去棱角;啮(niè),咬。
7. 源鱼噞喁:溪水中的鱼儿张口呼吸。噞喁(yǎn yóng),鱼口开合之状。
8. 岸雁臲卼:岸边的大雁显得不安稳。臲卼(niè wù),动摇不安的样子。
9. 卧玩我语:躺着品味自己所吟的诗句。
10. 聱牙岌嶪:形容语言艰涩难读,如山势险峻。聱牙,文字拗口;岌嶪(jí yè),高耸险峻貌。
以上为【山行见月四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山中夜行见月所作,以四言古体写成,风格奇崛古奥,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孤高自许的精神境界。全诗通过描绘月下山景,融入自身情感与哲思,语言凝练而意象奇诡,展现了苏轼融自然、诗意与人格于一体的审美追求。诗中“聱牙岌嶪”既形容诗句之艰涩,亦暗喻人生道路之崎岖,透露出其身处逆境仍坚守自我、傲兀不屈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山行见月四言】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山行见月”为题,实则借月抒怀,寓情于景。开篇“吟哦傲兀,仰晤岩月”,即奠定全诗孤高超逸的基调。诗人并非被动赏月,而是主动“晤”月,赋予月亮以灵性,体现其物我交融的哲思。中间四句写景奇峭:“遇巘迎崖”写出山路之险,“银刓玉啮”以金属与玉石被雕琢比喻月光在嶙峋山石间的斑驳光影,极具视觉冲击力。接着“源鱼噞喁,岸雁臲卼”转写生物动态,一静一动,反衬山夜之幽寂,也暗示自然界的不安与诗人内心的波澜。结尾“卧玩我语,聱牙岌嶪”尤为精妙,表面自嘲诗句生硬,实则以“岌嶪”呼应前文山势,将人格、诗风与自然融为一体,彰显其不随流俗、峻洁独立的精神风貌。全诗语言古拙,意境幽深,是苏轼四言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山行见月四言】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汇评》引清·纪昀语:“四言古奥,得汉魏遗意,非宋人常调。”
2. 《宋诗钞》称:“此诗格调高古,字字锤炼,如断崖削石,森然逼人。”
3. 《历代诗话》引明代胡应麟评:“东坡四言,不多见,此篇奇崛如篆籀,有秦汉风骨。”
4. 《苏轼诗集》施元之注:“‘聱牙岌嶪’自状其诗,亦自状其人,盖不谐于俗者也。”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论及苏轼诗风时指出:“其四言之作,多取《楚辞》《九歌》及汉乐府遗韵,务为诘屈聱牙以立骨力。”可与此诗参看。
以上为【山行见月四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