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竹篱笆、茅草屋依着弯曲的溪流错落分布,春天来到山村,处处都开满了鲜花。
虽然说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的景象,但依然有生活的痕迹可寻——那孤独升起的炊烟之处,便是人家所在。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山村五绝:苏轼所作一组五首五言绝句,统题为《山村五绝》,此处所选为第一首。
2. 趁溪斜:顺着溪水的弯曲走势而建,形容房屋依地形自然布局。“趁”意为依附、顺着。
3. 处处花:指春日山野百花盛开,生机盎然。
4. 无象太平:出自道家思想,“大象无形”,太平盛世本应“无象”,即没有刻意彰显的迹象,体现自然无为的治理境界。
5. 还有象:却仍有具体的形象表现,指人间烟火、百姓安居的实景。
6. 孤烟:孤立升起的炊烟,常用于古诗中象征人烟、人家。
7. 是人家:表明有人居住的地方,点出山村的生活气息。
8. 竹篱茅屋:简陋的农舍,反映山村朴素的生活状态。
9. 春入山村:点明时节,春天降临山村,万物复苏。
10. 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风豪放又兼婉约,尤擅写景抒怀。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注释。
评析
《山村五绝》是苏轼一组描写山村风光的五言绝句之一,此为其一。诗中通过描绘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太平盛世的礼赞。语言质朴清新,意境悠远,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仍能以豁达之心欣赏自然之美的胸襟。诗题虽曰“五绝”,实为组诗,此首尤以“无象太平还有象”一句哲理深刻,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与现实中的生活图景巧妙结合,耐人寻味。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春日山村图景。前两句“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写景清丽自然,视觉上由近及远:近处是依溪而建的茅屋竹篱,错落有致;远处是漫山遍野的春花,生机勃勃。一个“趁”字,写出建筑与自然地形的和谐相融,毫无斧凿之痕,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景入理:“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表面上说太平盛世本应“无迹可寻”,但在这山村之中,那一缕孤烟升起的地方,正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明证。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表达,使诗意由表象深入哲思。孤烟虽微,却是人间温暖的象征,是“太平”的具体体现。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画意,又有哲理,充分展现了苏轼“寓理于景”的高超艺术功力。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淡而味永,景近而意远,苏公于山村小景中寄太平之想,非徒写物而已。”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冯舒语:“‘无象太平还有象’,一句括尽治道,妙在不说破,而意自见。”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组诗云:“东坡《山村五绝》,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寓意深远。此首以‘孤烟’证‘人家’,以‘人家’证‘太平’,层层递进,不露声色而气象自宏。”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评曰:“苏轼此类小诗,往往于闲适中见襟怀,此诗‘孤烟起处是人家’,平淡语而情味厚,足见其身处逆境而不失观物之乐。”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